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武忠谈苏州园林: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2020-03-06 00:03:17)
标签:

乡村振兴

旅游

文化

苏州园林

创新设计

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谈谈苏州园林

周武忠

大学毕业后至2001年的十多年中,我一直在高校从事园林和花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年都要带几十名学生去苏州园林实习;从联系实习(免门票)、安排食宿(省费用)、考察线路(多看点),到准备讲义、景点讲解、出行安全,都亲力亲为;得到了苏州园林部门和苏州农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我对苏州园林的一石一景、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很有感情。2001年以后迄今的近20年时光里,虽然从事旅游学和设计学工作,但一直心系园林,也经常受邀到苏州出席园林、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评审和论证,跳出园林看园林,对苏州园林反而有了一些别样的感觉。特别是多次陪同国际组织主席和国外高校园林、园艺、建筑学教授游苏州园林,跨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对苏州和苏州园林增添了新的认知。

周武忠谈苏州园林: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2011年6月30日,周武忠教授陪同国际园艺学会主席和景观与都市园艺委员会主席考察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代表,它的造园理论和实践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一直是学者、专业人员的研究课题,关于苏州园林的研究成果颇丰。据中国知网检索,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就有4538篇(引自2015716日我为《旧式迷宫——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除此之外,还有百余部有关苏州园林的书籍出版。如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苏州园林》、邵忠《苏州园林品赏录》、郭明友《明代苏州园林史》、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园林风景志》、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营造技艺》、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等等,这些专著从史料、营造、设计、品鉴等方面对苏州园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论述和介绍,为苏州园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邰杰等一些年轻学者合著的《旧式迷宫——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研究》等最新研究,还从图像学、人类学、建筑学、行为学等视角拓展了苏州园林艺术本体的研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古典园林研究方法,丰富了古典园林设计语言,具备相当的理论创新。

周武忠谈苏州园林: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然而,光有这些积累和理论创新显然是不够的。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仅仅囿于园林本身;否则总会局限于姓私还是姓公、古代造园不与现代需求匹配,甚或是“封、资、修”等旧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的杰出代表,从国内城市建设的古建筑假山热、任何时候不同游客最喜欢的旅游热门景点,到明轩出口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务于国人,影响着世界。现在又从城市到乡村,成为乡建和环境的范本。这不是影响够大的了吗?但几次到苏州,多次讲园林,谈及苏州园林的功效,总觉得意犹未尽。那么,在新时代,苏州园林的意义究竟何在?

今晨一觉醒来,猛然间冒出一个想法:苏州园林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思想宝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泉,幸福生活的人间范本。

一、乡村振兴的思想宝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其总的要求。在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政府财力物力充足,投入乡村建设的力度很大,农村面貌得到了快速改观,但作为五个振兴基础的以“农”为主体的乡村产业振兴板块被忽视,缺少可复制可带动的模式。乡村产业中工业的比重大,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主的产业比重小,农民参与度低。这不符合因地制宜、以农为主、三产联动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这种重农思想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最常见的主题就是“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回归田园,种植桑果,苏州园林无不涉及。这里头自然包括王献臣,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虽仕途不顺,家中几代也早已积累一定社会地位与财富,于是,王献臣买下当时苏州城边的荒地作为隐居耕读之所。根据资料记载,荒地最初只是建成庄园,园里除了花草树木外,便只有是果林菜地,直到庄园经营所得钱粮日益丰厚,可以继续用以造园,此处才在唐伯虎(唐寅)、文徵明等文人雅士的出谋划策下,从一草一木慢慢积累,积久成园,也就是如今苏州最著名的园林拙政园,其中的秫香馆就是真实写照。

周武忠谈苏州园林: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重视农耕,丰衣足食。而且还倡导自然农法。这一点,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堪忧的今天,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我国自2018年起举办国家级、全国性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集中展演。具体负责这一节庆的农业农村部市场司司长唐珂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之初,就承载着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塑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符号的新期待。丰收节必须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与亿万农民产生精神共鸣,才能获得强大生命力。因此,如何把丰收节办好,成风化俗,扎根中华大地,将其真正塑造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符号,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课题。

苏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江南文化。长三角核心区素有“稼渔之区,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不仅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也曾经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文化的根基在生活,生活的根基在食粮,而在长三角福地的基本食粮是稻米。可以说,稻作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根基,她可以唤起区内全民的共同“乡愁”记忆。没有稻作文化就没有江南文化;没有江南文化何以奢谈长三角乡村文化振兴?而苏州园林就是江南文化基因和百姓丰富多彩“好生活”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二、创新设计的灵感源泉

苏州传统园林有其浓厚的江南风情与风土特色,它是充满着“礼制”与“诗意”之人文精神而并存的园居空间形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质上昭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数千年的造园史,为什么直到明代的苏州,才出现了计成这位旷世奇才,不仅是造园大家,还写就了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造园专著。我为东方设计学提炼的创意自然,设计经典的设计理念或说是设计哲学,就与计成总结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有关。

周武忠谈苏州园林: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2012年11月10日,周武忠与都灵理工大学的教授一起考察退思园

“空间”是苏州传统园林的内核与骨架,苏州传统园林整体空间形态强烈地体现了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的映照,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内,由于人之空间需求不同从而导致了空间秩序之不同,体现了人对特定功能区域土地划分的偏爱。诚如邰杰博士在《旧式迷宫》一书中所揭示的那样:住宅区域是“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则整齐”的整体空间结构,而花园休闲区域的空间秩序却并非其表面形态所显现的“感性与随意”,隐藏在其空间形式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设计布局规律即“放射环型”的隐性空间结构,它对整合该区域之空间整体性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理性的空间结构,丰富的设计语言,构成创新的设计要素,对园林空间整体的认识,对现代园林和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我说苏州园林是创新设计的灵感源泉的第三个原因还在于它的创新的技术手段。明代以来,苏州香山涌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一脉。从江南民间宅第、苏州古典园林到寺庙道观建筑、京城皇家宫殿,营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杰出作品。“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700多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造园的香山帮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够享誉天下,就是得益于其高超的古建园林技艺。

三、幸福生活的人间范本

乡村振兴也好,创新设计也罢,最终看你能不能造福人类,为人民带来幸福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生活?苏州园林的所有主人都用真情实景向我们展示了人间范本。

从苏州园林的发展看,我觉得,幸福生活首先是有品质的生活。作为典型的中国文人,仕途得意时读书,齐家,治国,平天下;失意时,田园,山水,佛道,诗酒花。陶渊明,李白,苏轼,王献臣,皆是如此。以松竹为友、琴书作伴、寄情山水,诗意地栖居。这是强调生活美学的品质生活。其次,苏州园林展示的幸福生活一定是自然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教给我们自然而然的生活观,四时清供,贴近自然。第三,也是最最重要的,幸福生活一定是健康的生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强身健体,园艺康养。这一点,在NCP肆涅的当下,尤为重要,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周武忠谈苏州园林:乡村振兴的思想库,创新设计的灵感源

结语

记得201875日,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召开《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专家评审会。在会上,我建议苏州的规划应该彰显苏州特色,体现文化自信,重点突出“苏州古典园林”和“太湖风景名胜区”等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的决策部门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真正用好用足苏州园林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等禀赋,滋润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土壤,那么,苏州园林的各项事业还可以更上层楼,重放异彩,取得突破性发展。

 

2020221日草于沪上朴园小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