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日益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成为出版行业的热点话题,迫使出版行业进行转变。大规模的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促动了国内多媒体融合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书报刊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传统媒体大都只在内部妊娠并发育出电子版媒体模块。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主流媒体信息内容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出版行业转型的必然道路。个人认为,媒体深度融合必须要在人才、内容、技术、观念和管理这五大方面做好。
人才的融合是基础
出版业为了应对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纷纷成立了新媒体部或者数字出版部等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配置比较复杂,有出版社的非一线编辑、有总编室的编务,还有市场营销部门的一些年轻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配置存在着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原有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对传统媒体拥有深度认知,却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二是拥有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却又无法深度认知传统媒体。因此,做好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融合工作迫在眉睫。
人才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传统出版人员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新媒体思维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让传统出版人才充分认识和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同时还要带领传统出版人才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以加强认识,使得培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现实情况是传统出版社的新媒体开发和技术运用都由外包公司来处理,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只是在粗线条的结构层面有一些认识,对实操和原理知之甚少。
其次,加强新兴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2014年
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定向培养、联合培养数字出版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这种复合型的数字出版人才既要了解传统出版的特点和规律,又要懂得新兴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熟悉编辑、营销、技术、运营和管理。
诚然,每个出版社的新媒体技术要求不一样,人才结构也不一样,媒体融合的基础和目标也不一样,但加强人才的融合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人才的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基础,要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做好人才的融合。
内容的融合是根本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无论是以前的“渠道制胜”还是现在的“互联网
”,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渐融合的大背景下催生的数字出版产品并不能仅仅是传统纸媒介出版物的简单数字化,是内容的另一种介质的体现。个人认为,媒体融合后的数字产品形态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两者功能兼而有之。既要有互联网的思维,采用新媒体的新兴的形式。同时结合传统媒体的严谨和对内容的精益求精,提升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读者需求。
其次,内容要更接地气,满足更细分的读者对象需求。读者的需求越来越细分,传统出版因为纸张、印刷等成本的要求很难真正做到定制出版,但新媒体恰恰就有这个优势,实现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要求。
再次,要有意识地注重信息反馈和创新,能迅速加工和适配成适应不同终端的信息产品。新兴媒体技术在不断地更新,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最快、最好地推出高质的信息产品,要及时地学习和吸收新技术,了解需求,不断创新,提升“媒体兼容性”。
技术的融合是途径
纵观古今,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在推动着前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时代,出版业技术的融合必然也会在此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此背景下的技术融合总结为:技术为先,终端为重。
由于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超强的加载能力使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目前的传统出版媒体与互联网相互整合的过程,与其说是一种跨媒介的扩张,还不如说是行业联合的试探。横跨传统出版和电信两种业务的融合繁衍,开始结出媒体融合的果实。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新媒体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在目前的媒体融合背景下,应该熟悉和了解各媒体的技术特征,为实现文字数据、图片数据、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数据的兼容、共享寻找突破的办法。以此为前提,再加上对受众的精准定位分析,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将不同媒体的技术相融合,使得新兴产品可以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
观念的融合是突破
互联网思维是我们传统出版做好媒体融合的思想基础,必须要将互联网思维正确、彻底地融入到出版业的思维和观念中。树立互联网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九种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
用户思维,即要求媒体在提供新闻的时候,要时刻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传递用户所需要的新闻;简约思维,即要求媒体提供的信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简约,以便于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取到最有用的信息;极致思维,即要求媒体在制作内容的时候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做精内容,塑造良好的品牌;迭代思维,即要求媒体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实践,不断地推进文化产品的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流量思维,即要求媒体要树立“流量”意识,通过合理的内容呈现来提升流量,提升“流量经营”的效率;社会化思维,即要求媒体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众包”的理念,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借力新兴力量进行融合;大数据思维,即要求媒体建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文化产品;平台思维,即要求媒体建立集采、编、发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为不同媒体的融合提供更好的条件;跨界思维,即要求媒体要有跨界经营的理念,形成新的一体化传播格局。
只有将上述这九种互联网思维彻底地理解了,并将其融会贯通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中,才能改变不少媒体对于融合的错误认识。要充分做好观念融合,简单的课堂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实践,才能帮助传统的出版人彻底地实现观念的融合,走全媒体发展之路,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贡献更多的力量。
管理的融合是条件
出版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在管理方面作出合理的调整。媒体融合不仅仅是给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提供了众多新途经,实际上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在管理机制上,全媒体为制度创新预设了可能性,为向现代企业转型提供了空间。
首先,融合发展加强了商业性和市场化程度,要求出版业管理的流程需要根据互联网的思维和规则去进行合理的简化,形成与现实情况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流程。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出版业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全媒体人才管理体系。比如,在现有薪酬制度的基础上,综合平衡出版业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适用于两者融合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激发复合型出版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为其在精神上设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如职称评定等。此外,也可以引入其他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复合型出版人才的潜能为目标,共同致力于出版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除了在流程和人才这两个方面的管理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出版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机制的完善。出版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后,必然会体现出与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的地方,因而,根据融合后的实际情况做好组织结构的调整、经营机制的完善相当关键。
此外,还要加强全方位监管、加快法律和自律制度规范,为出版业融合发展提供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监管环境,为出版业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做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观念融合、技术融合、内容融合、人才融合、管理融合,以资源的融合发展为中心,围绕“专业化、品牌化”经营主线,才能更好地促进出版业的融合发展。
(《图书馆报》第263期 李雪(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
前一篇:与“真人图书馆”的那些事儿
后一篇:在图书馆里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