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公共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最近几年,因为财政问题,政府压缩经费和削减关闭图书馆的消息,与民众保卫图书馆的抗议行为此起彼伏。
2014年10月,利物浦政府关于关闭19个公共图书馆的提议,和英国作家与民众为挽救这些图书馆所作的抗议,又将此类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还好,最终这些图书馆可以继续保持开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英国人对图书馆的热爱,图书馆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因为这件事,特别想去利物浦图书馆看一看。于是,一张火车票,一个背包,就踏上了一个人的旅行。
火车站的对面就是威廉布朗街,这个区域被称为城市的文化区。一走出火车站,标志性的惠灵顿圆柱就在眼前,而著名的沃克艺术画廊、利物浦中央图书馆、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并肩站在它的一侧,不出五分钟的时间就能走到,这真让我有点喜出望外,其他任何景点对于我都失去了吸引力,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泡在了这三个知识和艺术的殿堂里。
第一站,当然选择图书馆。这里与我来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用“一派繁荣,生机盎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这座建筑已经有
150年的历史,去年刚刚重修开放。而在建筑外面的一处矮墙下,就有自动还书箱,如果你只是还书,不用进图书馆,顺道就能搞定了。进门处的设计非常独特,长长的地面上刻满了文字,直通到馆内,就在我新奇地端详这些文字时,图书馆的自动门开开合合,不断有读者进出,我注意到有一位女性读者提了一个大大的包来还书,足有二三十本。进门处的前台有两位图书馆员,不停地回答读者的各种问题,当我询问没有借阅证能否进去参观和看书时,那位高大的男馆员用夸张的语言、表情加手势给予了肯定。
这里虽然没有伯明翰图书馆那么奢华和现代,但是其规模、服务、布局、收藏以及浓浓的学习氛围,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我倒更喜欢这里的厚重、严谨与朴实。来此学习的人非常多,忙碌而安静,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参观者。皮克顿阅览室和霍恩比图书馆也都向所有人开放,除了惊艳,真的没有词语可以形容初见时的感觉,我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不知是该闭目屏息沉浸其中,还是该贪婪地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最后,我还是顺着小小的雕花旋转楼梯拾级而上,缓缓地绕着阅览室二层的书架,感受千百年来这些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知识财富的洗礼。
每层靠窗的位置,都是读者学习看书的地方,不仅风景优美,光线明亮,而且也非常安静,免受打扰。中间环形的周边设计都是计算机区域或者是临时阅读区,当然如果你需要小组学习或者更安静的区域,也有一些半封闭或封闭的学习室,只需网上预定就可以了。在书架之间的一些空闲区域则有许多展柜,展览一些活动的成果和一些收藏的有纪念意义的书籍。自动扶梯不停地运转着,承载的是读者匆匆的脚步和求知的渴望,也展示着这座图书馆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沃克艺术画廊和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同样让我流连其中,不舍离去。在这两个地方参观时,有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儿参观、上课,早就听说国外的小孩子都是在博物馆或艺术馆泡大的,果然如此。在离开沃克画廊结束我一天行程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名叫“the
reading
woman”的台历,12幅以“阅读”为主题的世界名画,让人爱不释手,买下来沾一沾利物浦的文化和艺术气息,也以此纪念这一日难忘的书香之旅。
(摘自《图书馆报》第253期 刘欣)
前一篇:全民阅读彰显图林责任
后一篇:电子书:人类进步的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