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子书:人类进步的电梯

(2015-03-30 14:16:04)
标签:

杂谈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姜爱蓉: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姜爱蓉就“图书馆资源变迁与服务创新”的主题为与会代表带来了一场精彩报告。
  姜爱蓉认为,图书馆未来发生的变化,现在甚至无法预料。对于图书馆来说,关键要解放思想,关注新技术发展、关注读者的信息资源环境、关注读者使用的信息工具;与时俱进地创新服务,跟上时代的发展。
  清华大学图书馆2013年馆藏书刊总量为 463万册 (件),这是纸本收藏百余年之后的总量。而该馆进行电子书采购20年来,电子图书馆藏已达800万种、册(外文507万,中文 292万册)。纸本图书年购买约6.7万种(11万册),纸本期刊年订购3013种,纸本学位论文7.4万种。而该馆的电子数据库已达486个,全文电子期刊 6.7万种(外文 5.5万,中文1.2万种),电子学位论文257万种。从这些馆藏数据,明显看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进入了电子馆藏时代。
  减少纸本入藏,加大电子书配比,并非是盲目效仿西方。姜爱蓉表示,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目前已经呈明显优势。拿清华馆来说,2013年读者到馆人数254万,图书外借册次逾68.6万,咨询台接待读者人次1.9万。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是清华大学馆的网络登录的数字更加惊人:主页登录人次逾909万,电子图书下载册(章页)逾 269万,虚拟参考咨询访问人次11.05万。这也直接导致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合并缩减。比如,十多年前,该馆期刊阅览服务四个组(外文现刊、过刊;中文现刊、过刊 );四年前,工具书阅览室还是专门有一个组提供服务;三年前,以上传统服务合并缩减为一个3人小组,全部开架阅览。
  姜爱蓉表示,长久以来,图书馆发展一直受到文献载体制约,数字资源、多媒体和新技术环境为图书馆发展打开了视野、带来了机遇。如今的图书馆系统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概念上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上世纪 9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图书馆仅有一套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而如今,图书馆有一百多台服务器,一百五十多个应用系统,为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提供支撑。 90年代初期,图书馆系统主要管理纸本书刊、提供检索服务。而如今,图书馆系统需要担负管理海量数字资源,为图书馆业务、读者服务乃至知识服务提供支撑的重任。
  数字图书馆需要揭示和管理数以百计的数据库、数以万计的电子期刊、数以百万计的电子图书、数以千万乃至几个亿的学术论文,还需要汇集和关联外部的资源。
  因此,图书馆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从满足读者的需求出发,想出新点子,开创新服务,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竞争力。
  自从互联网开启了新的阅读方式后,人们对于脱离纸张的阅读从不习惯走向习惯,从不认可走向认可,移动便携设备的高度普及更令这样的阅读方式走进了几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电子书借阅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
  调查显示:95%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提供电子书服务;76.3%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书服务。高校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对图书的使用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快速参考,与期刊和会议论文的使用习惯类似,教学过程中使用电子书更为得心应手。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带动数字阅读的日益普及,教材与教参书的数字出版更具吸引力,更受高校读者欢迎。
  有学者认为,电子图书是继参考资料库、电子期刊之后的数字出版业“第三次浪潮”。也有人比喻,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电子书就是人类进步的电梯。没有电梯,人也可以选择爬楼梯,但是远不及电梯的速度快。当有了电子书,人会进步得更快,因为电子书远比传统书籍更省钱、更便携、更全面、更方便。
  姜爱蓉认为,未来屏幕阅读将取代纸书阅读成为“常态”。虽然纸书不会消失,但是屏幕永远无法被替代。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书虽然仍是影响全球书业走势的最大变量,但其增长态势正逐步放缓。未来电子书在达到30%~35%的市场份额时,整个图书出版业将会趋于稳定。
(摘自《图书馆报》第253期 姜爱蓉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