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年前,我毕业分配到一家老国企。那年分来的学生特别多,加上单位比较重视技术人员,所以看书学习的气氛还是很浓厚的。
很多同事参加了自学考试,其中又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数最多。大家为了省钱,教材也互通有无。让我自恋因而印象特别深的是,“现代文学作品选”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两门课,我借来书翻了一两遍,很轻松就通过了。除了学习之外,我喜欢看文学书籍。那时经商热才刚刚兴起,文学热虽然已经式微,在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身上还是有些余温。因此,我有限的藏书经常被同事借去看。
有一年,我买了一套“当代最新小说文库”,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书编得很好。我看完第一本,就被室友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然后室友拿到办公室去看,又被同事看到……等我几个月后想起这本书时,室友已经不知道它的下落。追根溯源,一个个查回去,还好,追回了这本书。原本好好的书已经面目全非,封面有了污迹,书被翻得卷了边,让我心疼了好长时间。
张爱玲热刚刚兴起的时候,买过一本散文全编,成了枕边书,经常翻看。被来串门的同学看到,觉得不错。书还回来时,满目沧桑。原来同学不小心把茶杯碰翻,整本书被淹没在茶水里。看到这样子,我很是痛惜。同学知道我爱书,于是就买了同版本的新书还给我。我毫不客气地收下,心里还是有些遗憾,因为不是原来自己那本了。
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室友买了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我借来看。后来借给别人,结果不小心弄丢了。总觉得是自己的失误,但是到书店已经找不到相同版本的。将心比心,这件事我内疚了好一阵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经常去淘书的小店越来越少,有的彻底消失了,有的改卖辅导教材。原来一块儿看书的那些人都各忙各的事,为生存,为生活。很多年,已经没人和我借书了。虽说不必担心书的保存之虞,可也隐隐觉得少了很多趣味。书整齐干净地排在书柜里,显得有些落寞。除了我,没有人去翻动它们。也难得有合适的人一块儿讨论关于书的话题。一次带了书到单位,中午休息时,权当放松,不料被同事看见,颇为不屑:“你有病啊,看这些书有什么用!”经他一说,我才感到,在玩游戏、炒股、看朋友圈的同事们中间,我的这一举动竟然显得有些矫情。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现在何止是买书、借书,仅仅是看书就已经不合时宜了!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读书成为更个性化的生活。但是,我会怀念以前那些借书的日子,怀念那时的心情和氛围。
摘自《图书馆报》第247期,作者:何昕。
前一篇:告诉女儿读书是件多么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