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各大书店的教辅图书专区都是最热闹的。
白玉静/摄
□本报记者 新月
随着新学期的开学,很多学生和家长也开始忙着帮孩子购买教辅书,教辅图书市场的乱象再次引起关注。近日,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现在的教辅书不仅种类繁多,书名的相似度也很高,比如在“初中英语”书柜里,写着“初中英语语法大全”的就有六七种,此外还有“语法全解”“语法一本通”“语法必备”等。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些书不仅书名相似,而且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甚至有雷同的题目出现。
目前,粗制滥造、互相抄袭、侵权等问题成为了教辅图书市场的几大顽疾。据业内人士介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非专业人士急于在教辅图书市场上“捞金”有很大关联。
由于教辅书有着固定而庞大的读者群,刚性需求很高,能为经营者带来相对稳定的利润收入,因此,不仅各大出版社纷纷涉足其中,一些文化公司和图书工作室也千方百计地挤进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和发行销售等环节。记者的一位朋友就是民营教辅图书公司的一名编辑,他告诉记者,教辅图书的编辑流程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聘请老师出题,然后编辑再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进行组稿出书,但是如今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那般认真,他们出的题目也多是东拼西凑,原创性不高,而且这些老师不仅签约一家出版社,他们常常把自己出的题目重复提供给多家出版社,所以就会出现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书出现相同的题目。第二种情况是编辑自己筛选题目,然后编辑组稿出书,而编辑去哪里找题?还是从网上筛选,这就为简单模仿、迅速克隆提供了温床。很多编辑在选文中都存在不经作者或译者授权、不署名、随意更改文章标题、删改文章内容等现象,所以侵权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其实,对于教辅图书市场的乱象,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思考治理办法。据记者了解,早在2001年,针对当时教辅材料存在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就联合下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该办法颁布后,教育部和相关部委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建立7部委联席会议制度,积极进行治理,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过,近年来,教辅市场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于是,新闻出版总署又发出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了一些措施,比如,“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一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而且,在2012年春节开学前后,我们也不只一次看到有关部门严查教辅书市场的新闻。
内蒙古、广州等省区市先后组织了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工作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出版单位是否符合资质管理要求,是否存在买卖书号、买卖刊号、买卖版号和一号多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教辅类报刊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非教辅类报刊是否存在超越业务范围刊登教辅内容,以及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教材编写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是否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不过,对于这些管理措施是否能让教辅书市场得到规范发展,各方反应不同。有位网友在网上评论说:“只要我们的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没有新的变化,一切仍以考试为杠杆,那么就一定会有非专业人士来钻空子,原因只有一个,利润高嘛!”记者认为,网友的这个评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的确,不取消应试教育制度,哪个家长、哪个学校都不敢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掉以轻心,只要他们不放松,孩子自然还是会被困在教辅书的漩涡中。
其实在采写本文时,记者不禁想起了那些粗制滥造的“养生书”,为什么我们的出版机构不能在策划健康和教育这两个如此重要的选题时好好把关呢?一个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一个关系到下一代的未来,如果出版业连这两方面的道德底线都守不住的话,的确很让人失望。所以记者认为,在不改变当前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的前提下,教辅书至少要做到提高准入机制,严把质量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