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书馆报
图书馆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32
  • 关注人气: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馆合一”引出的思考

(2012-03-13 16:08:22)
标签:

北京

图书馆

首都博物馆新馆

科技馆

美术馆

文化

分类: 市场·观察
“N馆合一”引出的思考

“N馆合一”引出的思考

▲“N馆合一”的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

    □本报记者 鲁直

    近日看到引发思考的一则新闻。据《海峡都市报》报道,作为福州市重点项目的福清市“三馆合一”建设工程已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三馆预计2012年底可投入使用……其实这类报道近些年来不时能看见,不算新鲜,但它仍能引发一些思考,主要不是资源整合方面,而是文化方面。

    在文化服务领域有各种各样的“馆”,除图书馆外还有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天文馆、群艺馆、展览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等。因一些馆的职能相通或文化本身的相通,各类馆“合一”的现象此起彼伏。据观察,有“两馆合一”“三馆合一”的,还有“四馆合一”甚至“五馆合一”的。即便同为“三馆合一”,究竟哪三馆“合一”也是各有不同。但不管怎么组合,图书馆大多不落空。显而易见,“N馆合一”后既节约资金,也节约用地,还能整合资源,这是看得见的好处。但若只看到这层好处,其意义还不是关键性的。关键性意义其实并未被媒体和宣传单位广为强调或强调得不够,那便是文化“一站式”服务。文化“一站式”服务的意义之大,绝不在整合资源和节约资金用地之下。

    正因为文化是关联的,所以人民群众在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后未必会有满足感,走出图书馆寻找新的文化元素也顺理成章,比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举例来说,笔者在图书馆读过马未都的《醉文明》后,有种迫不及待想赏析古董的渴求,但身处北京的人都知道,首都博物馆与哪家大小图书馆甚至是新华书店都不挨着。如果要折腾一小时才能到首博的话,估计没到中途已减兴大半。这就体现出“N馆合一”的好处来了。且以笔者常出入图书馆的切身体验看,在图书馆泡久了也会有麻木或枯燥感,如果抬脚就能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如美术馆、天文馆、博物馆),无疑会带来极大的享受和惬意,因此“N馆合一”绝对是利大于弊。

    要说“N馆合一”的弊,也许是过于集中,但俗话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文化“兵力”集中比分散开来也别有一番功效——可集中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各个击破”。一个地方的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若能咫尺互见,必将成为人流最旺的文化中心,人气效应上1+1+1>3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有整合资源、节约财力物力的好处,更难以估量的是文化互动效应——那绝对是一种“化学反应”。

    据了解,现在的“N馆合一”建设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N馆各自独立,挨着建在一个园区(多称为“文化中心”)内。因可共用园区的公共场地,因此节约了用地,也有利于资源互动。另一种是N馆均没有独立馆舍,而同处一个极漂亮的文化综合大楼内。这在节约用地上更进了一步,更节约了大笔资金,资源互动也更便利,同处一个楼内的N馆还可以共用文化活动场所和展厅等。第二种模式在中小城市比较常见,但在大城市也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人的固有观念中,能否拥有独立馆舍仍被视为当地图书馆事业是否“拿得出手”的标尺之一,其实大可不必。与其像某些富裕县花几亿元建豪华图书馆却没什么人光临,倒不如“建以致用”,以有效精当的资金有针对性地营造服务空间。与别馆合建在一个楼内现在也算一种潮流了,只要不是“屈居”,馆舍独立与否无关紧要。在独立的小四合院住惯的人搬进楼房,换成200平方米的四室一厅,不也很舒服吗?当然,现在有很多基层图书馆因地方经济问题,导致服务场所不得不与其他单位“搭伙”,甚至还有被“赶来赶去”的现象,则另当别论。在很多城市,有独立馆舍的图书馆(或其他种类的馆)往往是“地标”性建筑,是当地文化事业的自豪。但审美是容易疲劳的,地标性建筑看的次数多了,也会视如不见,被读者和参观者记下的只能是服务的好坏。对此笔者有亲身体会,离笔者住处很近的北京某区图书馆,其建筑外观极是漂亮张扬,但馆藏和服务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已几年不去了。此外,首都博物馆新馆也堪称“地标”,但3年前却在免费开放的表象下搞馆中馆收费服务,不收费的展览不见更新,令人不屑,笔者也决定今后不再光顾。先不说“N馆合一”大楼大多是当地的文化“地标”,图书馆作为楼内的“住户”也非常光荣,其实图书馆倒不该讲求表象,而应以好的服务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地标”,别只停留在地理层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