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润平(山东省栖霞市文化市场稽查队)
山东省栖霞市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强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农民管好用好这些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在农村建立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制度,有效地盘活了农村文化资源、激活了农村文化活力,让群众广泛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了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步伐。
文化方面也设“专员”
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栖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文化益民工程,加大了农村文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水平,但与此同时,设施设备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文化工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短缺、文化宣传工作环节薄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栖霞市通过深入了解基层文化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准矛盾焦点和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层级式网络管理新格局。
从现今农村工作发展方向来看,水管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农村“八大员”成为基层工作有力抓手,但文化方面的“专员”却未在其列。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队伍建设是一项新工作,没有先行经验可循。山东省栖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010年,栖霞市在试点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特点,紧密围绕“坚持用人标准、明确任务责任、实施统一管理、严格考核制度、人员有序流动”,还研究出台了在全市各乡镇建立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队伍的实施方案。以“公益自愿,政府补贴;立足本村,服务当地;公开竞争,择优选聘;奖惩结合,能上能下”为原则,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核、考前培训、笔试、面试等10个环节,选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队伍。2011年12月,这些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正式上岗任职,栖霞市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的5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都有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
当然,队伍建设也只是工作的基础,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建立农村文化资源管理新机制,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办法和严谨的工作制度。栖霞市明确了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对村级文化活动开展、数字影厅的使用与管理、益民书屋的使用与管理等七大工作职责,本村常住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等六大选聘条件以及教育培训、考评奖惩、待遇保障等具体问题。尤其是在待遇保障问题上,实行了基础补贴和绩效补贴相结合的发放形式,极大地调动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队伍的建立,正在促使栖霞市基层文化管理工作实现“三个转变”,即文化设施从“建得好”向“用得好”转变,文化设备从“不会用”向“熟练用”转变,文化活动从“无人组织”向“广泛参与”转变,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避免“三下乡”的“来去一阵风”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轰轰烈烈的文化“三下乡”,被老百姓称为“来去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在农村扎根;按照城市人的习惯特点和文化需要来建设农村文化,忽视了乡村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结果使“移植文化”成为一种“无根”的文化;重有形的物质层面建设,轻无形的精神层面建设,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避免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首先要调查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农民的文化娱乐习惯和传统,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多种需要;其次,要重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鼓励农民创造自己的文化。
栖霞市的村级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不仅是文化资源管理者,有利于农村文化设施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同时也是村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们使村级文化活动有了“带头人”,将会撬动和带动一方乡土的文化建设。
以笔者的调查和体验,栖霞市农村文化建设经验,不仅在于建立了专职文化资源管理员制度,还在于十分注意从教育农民开始,以村为单位,由农广校把乡村文艺培训班举办在村里,教育农民怎样乐起来,如何享受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农民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互动,密切了关系,而且增加了参与意识,其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文化活动是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一种形式,因此,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又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载体,为农村文化的可持续生长打下了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