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炜:写作是我的心灵之业

(2012-02-28 14:45:08)
标签:

张炜

山东省

儿童文学

《楚辞》

屈原

文化

分类: 作家·访谈
张炜:写作是我的心灵之业

本报记者 王巍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诗作,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散文集《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他的作品已在国内外获得诸多奖项。新作《你在高原》(十部)于2011年8月折桂“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与张炜取得联系并采访,要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李磊的牵线。李磊与我探讨过张炜的作品、文风,她与张炜甚熟,同是山东人,通过她的热情帮助,我走进了张炜的世界……

    三大要务:阅读、写作、行走

    拿到张炜的新书《楚辞笔记》时,心一下子静了下来。书封面使用淡淡的灰色,简洁、古朴,一幅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画的屈原像,让这本书显得书卷味儿很浓。其实《楚辞笔记》在2008年出版过,此次为最新版本。用张炜自己的话说就是新版编得更细致,更有特色。全书采用了古代最权威的《楚辞》绘图,同时将原序与台湾繁体字版的序一并收入其中,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书。

    张炜以田园诗般的恬静文笔解读了屈原《楚辞》中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篇章。全书分为注释和串讲两部分。注释极简,不作考证,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原文的意思。串讲则介于翻译、述意、引申、诠释之间,多张炜的心得语。全书打通了历史和文学,是古今诗人的对话,给读者美的熏陶、哲思的启示和历史知识的普及。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张炜对屈原也有着自己的诠释。

    自1998年秋天以来,张炜常常去一座山里的老屋。它在丛山的包裹之中,人迹罕至。但张炜并非为了远遁读书而来,实是为了一种心情。有一次来山里,张炜只为读屈原。“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多少次走近又走远,只望着那个遥不可及的身影。当代人总是用自己的尺度去量取往昔,他们反复送达我的耳畔、推进我的视野的,只是几个相当简单的音符和一片剪影。屈原的形象被凝固在善意的诠释和平庸的转述之中。几片艾叶、几只龙舟,似乎成了全部的屈原。”在张炜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悄悄地、却是固执地提醒。张炜明白,真正的屈原需要自己从未来的精神跋涉中去寻找,而这种寻找又必须是独身之旅,目无旁顾。

    读《楚辞笔记》,看到张炜感情投入而饱满,可以感觉到他的心灵在随着《楚辞》中屈原的命运浮沉,时而担忧、时而静思。张炜说:“纯文学写作中,更多的是进行与自己切身利益相远的一些思考,这一般称为‘遥思’。‘遥思’是最有助于人的健康的。所以说写作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种滋养。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劳动。”

    从1975年发表作品到现在,张炜大约写了一千三四百万字。他说,比起写作界的“大劳动者”,他的这点著作并不算多,大致算一个懒人。

    “我发表作品之前曾写下了三四百万字的‘废稿’,后来从这些当中选出了二十多万字,合为一集《他的琴》出版了,其余的全一把火烧掉算完,免得自己懒惰时总想从中找点什么去发表。”张炜说,自己写作没有什么功名利禄的压力,只是深爱这个工作,并且当成了自己的心灵之业,所以并没有什么向名利上攀登的感觉。“这不过是我的日常生活而已。阅读、写作、行走,这是我的三大要务。”

    深爱文学,最怕丢失诗心和童心

    在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张炜的儿童文学作品《半岛哈里哈气》受到了很多读者的热棒。大多数读者知道张炜写小说写散文,但并不太了解他还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他说,文学作品写儿童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都是正常的。作家的全部作品构筑的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作家本人不可能将写儿童生活的作品独立看待。“我从30年前就在写类似的作品,这一次不过是集中出版而已。”张炜觉得儿童文学写作和平常的写作是并行一体的、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他在写作中几乎没有将其分离过。所以这种童年视角、童年心情给予的快乐,一直陪伴着他的写作生涯。

    在张炜的心目中,不太有“儿童文学”的概念,让儿童喜欢读、适合读的文学作品,除了视角的问题,还有其他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但这同样是严格的文学写作,它必须在成人眼里也是毫不肤浅的——如果只是成人眼里的肤浅读物,那就一定不是儿童文学,而且可能什么文学都不是,只是用文学手法写成的儿童读物。当然我们也需要各种读物,只要是健康和有益的就好。真正适合儿童,让儿童喜欢的文学作品,就视野的开阔与思想的深邃来说,就表达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来说,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文学’没有什么两样。”张炜说,“其他儿童文学写作者走在前边,他们一直是我钦佩和敬重的人。比起数字时代浑浊的文风,坚守着儿童文学、自己的童心与诗心,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业。我愿意投入这个事业,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一直向往着,并一直走下去。”

    文学对人性、生命的理解,离不开童年这个阶段。对生命来说,这是个纯金般的时段,对文学的理解,就尤其如此。理解自己的最好方法之一,当然就是从自己的孩子开始。张炜说,他可能会转过头来,一而再再而三地从童年的视角写人生、写社会和人性。

    拥有一颗不变的童心,这才是一个好作家的基本条件。写儿童喜欢的作品,在作家那里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张炜称,他会一直写下去,但不一定都作为儿童作品出版。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并不会过分考虑这样的划分,在他们眼里往往只有“文学”,而没有“儿童文学”。后一个概念才是研究者、出版者要考虑的,因为他们要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划出受众的范围,确定市场。

    “我会一直写下去,就像诗一样,我也一直在写,写了几十年:虽然写得不好,却不能不写。我深爱文学,所以最怕丢失诗心和童心。”张炜说。

    阅读对一个民族的健康至关重要

    关于阅读张炜有说不完的话。他作了一个形象、有趣的比喻:研究人的生命状况,极其专注于这回事的,首先还是医生和作家们,这就是他们二者的身份常常相互转化的奥秘。用张炜的话说就是医生有听诊器,听呼吸听心跳,这和作家是一样的。因为作家关心的是人的心灵的脉动,然后再仔细记录下来。一部部文学作品其实可以看成是人类的一份份灵魂“心电图”。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大家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在这个梦想里,有一大部分就是有关文学功用的。“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闻一下,即便有,也在纸页之间若有若无。而且有的人闻得到,有的人闻不到。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小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放在鼻孔上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候要说‘书香’二字,我们是最容易理解的。”张炜说,而今天说到这两个字,主要还是从比喻的意义上来讲的。这就与过去说的书香不是一回事了,与事物本身隔开了一层意思。其实在嗅觉上越来越感觉不到书的香气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发生了退化。渴望书籍,迷恋文学,这真的会带来一些很特别的感受。“那时将纸页放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的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心理造成的,而另有一部分是因为极度的喜欢和渴求,促使我们的嗅觉变得异常敏锐的缘故: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被放大了,并且排除了其他不好的元素,只将它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

    有人说眼下书店里堆了那么多垃圾,多到令人目不暇接。坐飞机坐火车都有卖书的地方,去翻一翻,烂书居多,有不少甚至可以称为“学坏指南”。比如教人怎么丢掉最后的一点自尊心,怎样讨好权势;教人奢侈沦落,教人信奉庸俗社会学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却偏偏用一层浅薄庸俗的东西包裹起来再卖,就像好好的东西抹上了脏物一样。有时这些书的旁边还要摆上电视屏幕,音量放得很大。张炜觉得在这样的环境,如果一个人想静下心来读读自己随身携带的好书都很难。

    “所以说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这辈子能到那样一个族群里生活:这里的人手不释卷,温文尔雅,大地绿色蓬蓬……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这样的地方不会是天天急着搞钱,一个个惶惶如丧家之犬;也不会是一年年总是折腾不止,不停地忙着让社会‘转型’,人民无法休养生息。”张炜称,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