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图书馆的针对性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走进了图书馆
□本报记者 新月
今年,《图书馆报》策划了一期关注残疾人阅读的选题,在前期采访过程中,记者曾亲身到中国盲文图书馆体验了一天。在那次体验之中,记者认识了一个名叫文文的女孩,文文是先天性视障儿童,她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是有轻微的光感。但文文却是一个特别喜爱“听书”的女孩,年仅十岁的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妈妈讲故事,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文文的妈妈因为一次意外离开了她。她告诉记者,那天去盲文图书馆是她到孤儿院后最开心的一天。从那一刻起,记者才真正体会到阅读对一个残疾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深感图书馆服务残疾人的责任重大。
有些事情你一旦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动人之处。为了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多图书馆都一直坚持着为残疾人服务。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各个图书馆都牵手残疾人,还专门成立了中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可见图书馆人已经高度重视起残疾人这一重要的服务对象。那么,今天记者就来说一说自己在图书馆看到的,那些吧。
背在肩上的“图书馆”
为了让那些受着肢体残疾、视力障碍折磨而出门不便的读者更便捷地借阅图书,很多图书馆都开展了送书上门的服务,残疾人读者只要给图书馆打一个电话,想借的图书就能免费送到家里,小小一只图书传递袋,就能把整个图书馆“背”起,送到残疾人的家门口。
陈惠黎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位忠实读者,也是一位双腿残疾、以轮椅车代步的退休女工。由于行动不便,她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十分渴望能通过阅读来增长知识,上图送书上门的服务就为她打开了一扇窗。“每一次借书,每一个电话,外借处的吴悦老师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她不厌其烦、耐心服务的精神令我感动。记得有一次,我要写一篇关于《宋庆龄年谱》的读后感,当时,上图的这本书已借出去,吴悦老师千方百计从其他区的图书馆调来了此书,并且当天送到我家。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有一次,我要写关于世博观后感的文章,想阅读一些有关世博背景的书籍,吴悦老师就亲自帮我挑选了四本关于世博的书籍,让我参考阅读,还将自己的书也一并送了来。”
其实送书上门不是上海图书馆近些年才发起的活动,而是上世纪80年代就有的传统。当时,上图的老职工自发与残疾人结对,常年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受过此项特殊帮助的人里就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年少即重残的俄文翻译家王志冲。据悉,这项传统代代延续,共有三代上图人为王志冲送过书。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则重点关注残疾儿童。身患脑瘫、无法行走的小子健是第一个享受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残疾人爱心读书行动”服务的读者,尽管子健没有上学,但是在家里通过自学,认识了许多字,也可以与人交流,看到这些图书他非常高兴。据图书馆统计,2011年上半年借阅人次七万多次,图书13万册次,其中几乎没有残疾孩子的身影,其实,像小子健一样的残疾孩子们,很少能走出家门,他们了解社会是通过家长、广播电视、上网等,怎样让更多的孩子融入社会,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作了尝试,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位残疾孩子办理了读者借阅卡,对于出行不便的孩子,图书馆会上门服务。为了丰富残疾孩子的暑期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孩子融入社会,今年,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还特意为残疾儿童开展了“残疾人爱心读书行动”。
给一位残疾人读者送书33年,这件事情发生在沈阳市铁西区图书馆。今年56岁的杨晓威出生时患有轻微的小儿麻痹,1980年全身瘫痪。虽然活动能力有限,杨晓威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喜欢看书、读报,铁西区图书馆了解这一情况后,从1978年开始就坚持每月派专人给他送书、送报,这一送就是三十多年。在铁西区图书馆的帮助下,杨晓威还自学了弹扬琴、拉二胡、吹笛子,并且爱上了写作。至今,杨晓威先后有六千多篇自己创作的作品和摘编的文章被报刊、电视台采用。杨晓威告诉记者,现在,社区的领导、周围的邻居经常来看望他,他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精彩。据铁西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透露,“送书上门”是铁西图书馆开展了三十多年的活动。早期,他们向住在社区中的杨晓威等5名残疾读者每月送两次书,帮助他们克服病痛,自学成才。残疾人是特殊群体,处于社会的不利地位,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极少,在此情况下,在家里——他们生活的小天地里,能够享受到图书馆送上门的知识服务,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背起的不单是知识,还有残疾人渴望阅读的希望。
无差别的数字化服务
近日,记者获悉,我国首个残疾人数字图书馆通过验收,将为残障人士提供无差别的文化服务。
坐在国家图书馆新馆宽敞明亮的电子阅览区,小余轻点了一下鼠标,面前的电脑桌面上随即弹出了自己要找的小说。他是轻微的弱视患者,不过,在这里,阅读却并不成为问题,他可以用软件放大字号,如果看得累了,还可以让电脑读给自己听。让小余不再遭遇阅读障碍的,正是日前通过文化部验收的“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这个由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残联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的特殊图书馆,让残障读者享受到了无差别的文化服务。
“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传播中心,承担着知识服务的重要职责,有责任利用有效的方式使残障人士获得无差别的文化服务。”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介绍说,2008年,在文化部、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中国盲文出版社共同建设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利用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使盲人朋友可以在没有时间、空间障碍的情况下,像健全人一样享受国家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服务。
上海图书馆启动了中国首家“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此举旨在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阅读的图书馆信息平台。据介绍,“上海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是国内首个提供电子无障碍阅读的数字图书馆,也是首个提供在线听书服务的图书馆,可适应各类残障人士获取精品化的信息资源,并可延伸至老年用户,从而消除残障人士获取信息的障碍。试运行期间,上海图书馆将向全市所有注册读者、包括注册的两千余名残障人士免费提供该项服务;计划在2012年初,该平台正式运行后,服务内容将延伸至为本市持证残疾人提供2000种电子书全文的有声化阅读服务。“上图讲座”作为上海图书馆的服务品牌一直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为此该平台全面引入上图讲座的数字化版本,实现无障碍化改造,为广大残障人士提供一千多小时在线讲座的内容,在线字幕跟随等功能,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除此之外,广州图书馆也非常重视残疾人的数字阅读,并且推出了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完善,移动阅读技术日趋成熟,通过移动阅读设备能够给视力残疾人士提供更加方便、轻松又有针对性的服务。广州图书馆推出的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将为盲人及视力残疾人士提供随身携带、可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阅读的设备,设备采用全语音的盲人使用模式与正常阅读模式,设备还增设了盲文导用系统,盲人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独立使用设备。同时,广州图书馆还组织了全面、丰富、有针对性的数字内容,包括:广州当地的报纸、全国100种期刊以及数万册电子图书。
为残疾人打造一个文化乐园
在今年的“肢残人活动日”期间,辽宁抚顺市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热爱学习 改善生活”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上,30名肢残人收到了市图书馆赠送的电子图书借阅卡。肢残人樊刚高兴地说:“有幸得到一张电子图书借阅卡,这样我就可以在家里上网阅读图书馆的八万多本科技类的、文学类等方方面面的图书了,想看啥就能看啥,太好了。”近年来,抚顺市图书馆延伸服务功能,举办各种活动方便残疾人阅读。2007年,市图书馆创建了残疾人阅览室,提供盲文图书及电子图书、音像制品。2008年与抚顺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爱心直播间”节目,请残疾人走进直播间,与听众交流人生经历、读书故事及从中获得的励志感悟。去年的10月15日的“国际盲人节”当天,他们还向市特殊教育学校赠送了图书,设立了盲文图书流动站,方便了视障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抚顺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高巍说:“我们举办这次活动,主要想为肢残人士提供一个读书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走进社会,享受更多的精神生活。”
2011年成立的中国盲文图书馆自开放以来便主动联合北京全市各残联机构,邀请残疾读者走进盲文图书馆。10月24日,北京盲校小学部、中学部的盲孩子以及来自各地的盲人读者共四百多人齐聚中国盲文图书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集中开放日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令他们流连忘返。在盲文图书馆的多功能会议厅内,北京市盲人协会组织了盲人朗诵爱好者沙龙活动。一百多名盲人朗诵爱好者聚集在这里,学习和分享朗诵技巧。他们充满激情地进行朗诵,用诗歌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里不仅是读书的好地方,也是文化活动中心,我们盲人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一位参加朗诵沙龙的盲人说。而在口述电影厅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小雨姐姐助阵口述电影活动,现场给北京盲校的小朋友讲述动画电影《鸡妈鸭仔》。孩子们虽然看不到画面,但在小雨姐姐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俨然已走进美丽的丛林,体验发生在那里的动人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