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长我在:图书挖“坑”现象考

(2011-12-23 20:04:24)
标签:

西藏

《鬼吹灯》

藏地密码

明朝那些事儿

盗墓笔记

文化

分类: 市场·观察
我长我在:图书挖“坑”现象考

我长我在:图书挖“坑”现象考

我长我在:图书挖“坑”现象考

我长我在:图书挖“坑”现象考

我长我在:图书挖“坑”现象考

江水

    今年,著名畅销小说作家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之圣泉寻踪》的出版引发议论。议论之一是,“鬼吹灯”系列从2007年开始出版以来,几年来没有停止的迹象,粉丝们的不耐烦心情可想而知。议论之二是,此次推出的《鬼吹灯之圣泉寻踪》,封面上出现的却是“天下霸唱著,御定六壬改编”的字样,令人好奇兼不解。然而通过了解和分析可知,这是一部由天下霸唱提供创作思路,而由御定六壬具体创作的作品。读者已能从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文笔风格的不同。换句话说,天下霸唱众务缠身,没时间和心思写下去了,找了个“枪手”……

    介绍以上例子是想引出一个话题,即连续性出版物特别是小说,有愈来愈长的趋势。长到超出了合理范畴,必不正常。对翘首企盼的读者而言,长篇连续小说在每一部结尾留下的悬念,都是一个“坑”,等着下一部出版时读者跳下去。“坑”字本身在发明之初是中性字,不涉褒贬。也就是说有些“坑”读者是愿意跳的,并会觉得跳下去的感觉不错——此类小说的连续性是健康有序且自然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连续性出版物挖“坑”的动机不纯,瞄准的是发行码洋的增多而人为拖沓。动机纯否,无法从出版者或创作者心中有效揣摩,但读者是可以读出来的。

    这样的趋势无疑是一种病,但这种“病”无法从制度上进行预先压制,只好展示出来,供大家一观并留意之。

    “坑”之为物:

    有挖有跳,愿打愿挨

    已不可考证挖“坑”的始作俑者是哪部作品,但可以确定的是网络的勃兴为网络小说的超长写作提供了土壤。当网络小说盛行之后,超长篇就不可避免了。印象中这类作品比较早的是网络人气作家萧鼎的《诛仙》,这部仙侠类长篇小说的纸质本从2006年开始出版直至2007年结束,一共出版了8部,可以说在当时创了一个挖“坑”的纪录。《诛仙》被新浪网誉为“后金庸武侠圣经”,其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物性格鲜明,写情尤称一绝。书中反复探究的一个问题是“何为正道”,其在写作中可以看出是比较兢兢业业的。

    《诛仙》这个大“坑”有几个特点:一是情节并未为了增加码洋进而增加经济收益而有意拖沓,即便有也不明显或在可控的范围内。二是8部作品在一年多时间内出齐,并未令读者等得心焦。因此这个大“坑”,可以说读者多是愿意跳的。

    与《诛仙》在同年开始推出的大“坑”级连续作品是《明朝那些事儿》,至2009年一共推出了7部。这个“坑”也许是读者们最愿意往下跳的了,受欢迎程度是空前的。其特点:一是,该系列是历史脉络性质的,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整个明朝历史进行记叙,而且笔调自然,那么就不允许精炼浓缩甚至中途刹车,因此《明朝那些事儿》出到7是一件异常顺理成章的事,不同于虚构类小说,可以无休止地人为制造悬念把篇幅拖长。

    《明朝那些事儿》以戏谑的笔法讲述了明朝的历史,而且均以史料为基础,是难得一见的作品。有一个现象也反映出《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坑”的实实在在。至今,该系列作品仍在开卷每月的排行榜上不时抢入前30名的位置,甚至在前10名中偶露峥嵘,这正说明该书以其客观自然的叙述历经几年销售业绩不堕,可谓“畅销+长销”。相比之下,其他一些曾辉煌一时的“坑”品,已全部销声匿迹。

    2008年,另一部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也开始推出纸本,这就是历史穿越类小说《极品家丁》,当然里面的史实多是臆造的。该长篇系列出了8部,也是极尽挖“坑”之能事。随着以长篇为特性的网络小说陆续推出纸质本,挖“坑”已成常态,在助推销售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读者往往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逼迫自己一部接一部买了看完。焦心等待的烦躁之际,赞成与骂声交织就成了长篇系列作品在挖“坑”同时的双重收获。这些网络小说家也因为擅长写字而不是写作,多被封为“写手”。

    写手中最著名的恐怕还属一天能写几万字的唐家三少,他挖的几个“坑”也最大,至今无出其右。如《斗罗大陆》系列,共14册,属长篇玄幻小说。《酒神》也有14册,讲述了一个当代品酒大师的穿越历程。这个法律专业本科出身的“80后”所挖的其他“坑”还有不少,与他有同等“功力”的写手还有不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对数字阅读的拥趸而言,不会困于纸质出版之“坑”,因为很多“坑”的内容网上都有,不必心焦等待。而对于必看纸质读本的读者而言,陷在“坑”里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而这种类型的读者绝对占大多数。其实“坑”不在大而在其险恶,要说至今对读者“坑”害最严重的一本书(系列作品),非《藏地密码》莫属……

    “坑”之大者:

    三书鼎立,害人害己

    《藏地密码》系列是读客公司推出的一部号称“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的探险作品。从2008年推出第1部,到2011年出齐10部,前后用了三年多时间。在看前几部时,读者的兴致还蛮高,颇有惊艳之感,书也确实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市场空白”。但很多读者看着看着便发现“上当”,因为该书情节的拖沓和悬念的设置逐渐出现不自然和刻意之感,且愈演愈烈。一部初看是解读藏地文化密码的小说,逐渐演变成为《夺宝奇兵》似的无谓探险,并进而将主要场景搬到了藏地之外,呈现出一种“滥情”。在读者的一片等待和受骗的骂声中(当然赞美者也不乏),《藏地密码》的销售一路高歌,每一部推出几乎都会登上开卷每月排行榜虚构类的前10名。很多读者购买一部接一部的续集是被逼的,因为情节欲罢不能,总想知道结局为何。甚至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位作者看完“4”之后忘了看“5”而直接看“6”,情节竟然也能延续下去并未曾发觉,发觉之后越想越觉不可思议。由此可见,一些无良之“坑”的挖掘多么不必要,但出版公司为赚取利益多不顾这些。以至于在一些媒体推出的“10大烂书榜”榜上,《藏地密码》从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榜上有名。《藏地密码》这个大“坑”之险恶既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让读者开始有了警惕。

    紧随其后的是《盗墓笔记》系列,“紧随其后”的意思并不是它后于《藏地密码》出版,其实正相反,它早于《藏地密码》一年多(2007年1月)即出版,但直到2011年12月才宣布“大结局”,共8部,但前后花了5年时间,“坑”可谓既大且深。但《盗墓笔记》这部盗墓题材的“经典”之作不是“5年出8部”这么简单,中间的波折非常吊诡。先说吊诡的结论:南派三叔,这位“80后”作者写得自己都不耐烦了。

    《盗墓笔记》初版于2007年1月,但直到2010年1月,整整3年后,第2季的开篇也就是《盗墓笔记6》才面世。按常理,《盗墓笔记》写到此也就刚到四分之一左右——因为仅第1季就有5部之多。谁知从这往后,不按“季”走了,用两年时间又推出2部就匆匆宣布“大结局”。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还真有。一是中间又推出《黄河鬼棺》和《大漠苍狼》两个“坑”,不再专心致志“盗墓”了。古人云不可“搏二兔”,但南派三叔却同时“挖三坑”,一心三用,“坑”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二是2011年,南派三叔又开始挖“第四坑”,主编《超好看》杂志书,其吸金效力绝不比自己写原创小说来得差。现在《大漠苍狼》已于2011年初匆匆完结,而《黄河鬼棺》还看不到“下面”,看来南派三叔是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主编行业中了。从南派三叔的“坑”史可以看出,挖坑者既害人,有时也害己。挖“坑”者一旦不能圆满填“坑”,对自己的写手信誉也是个极大的损害。

    除此之外,可以说近期出现的最畸形大“坑”就是《鬼吹灯》系列了。《鬼吹灯》是盗墓题材成功者的典范和鼻祖,于2007年就开始推出纸质版。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这个大“坑”也出状况了,而且状况特点又与别家不同——找枪手。当然他是明着找,明枪总好过暗箭,这里的“他”是指作者天下霸唱。《鬼吹灯》系列至今没有结局,但这个“没有结局”里面又暗藏玄机。熟悉书业的人都知道,《鬼吹灯》系列3年前就曾出“大结局”,即第8部,当时其老东家安徽文艺社还把这8部书打包出了结集。但谁知2010年底,《鬼吹灯之牧野诡事》(等于是第9部)又出来了,已时隔两年半。出版社换了不说(金城出版社),封面风格也变了。2011年中出的《鬼吹灯之圣泉寻踪》应算第10部,又横生枝节,变成了“天下霸唱原著,御定六壬改编”。这“坑”挖的,笔者揣测,先前在第8部时“填坑”有些冒失,过后一看吸金后续乏力(不像南派三叔有那么多招数),于是把旧“坑”挖开填新土,神不知鬼不觉。这一重来,就未料期限了,只是让粉丝们看枪手之作,不知老“天”于心何忍。

    ■结语:

    总结下来,一些无谓的挖“坑”之作,若做得太过分,不是烂信誉,就是烂尾。想想吧,当初的《狼图腾》若是大出续集,就不会成为经典(即便书中的观点争议极大),也不会至今成为销量月月惊人的常销书,作者姜戎也不会在2004年一书成名后,仅吃这一部书的老本儿在时隔7年后的2011年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10月,《杜拉拉大结局》终于推出,这是当初《杜拉拉升职记》引起轰动后的“续3”。笔者想,“杜拉拉”系列的作者李可是聪明的,懂得“坑不过三”的道理,否则——她肯定想过后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