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玉静
2011年11月21日,郭敬明以245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而近日他的《小时代》系列的完结篇《小时代3.0 刺金时代》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十几岁成名,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同龄人的人生都还没开始,但他需要面对的东西已经很多。一路走来,他对于成功的终极诉求一直未变,目标明确。这个28岁的年轻人,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些年间创造了过亿的财富,属于郭敬明自己的商业版图正慢慢展露出雏形:他是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最小说》《最漫画》杂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的副总编辑。他是“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连续八年登上“中国福布斯名人榜”,多次荣登年度销量总冠军宝座。
面对非议:我是文人中的异类
抄袭、炫富、故作伤感,就连他的长相和穿着都一直随着他的名气被很多人议论。但尽管有这么多的非议,他的作品还是被众多的青少年追捧,从《幻城》《小时代》再到《爵迹》,多部长篇小说销量均突破百万册,这个成绩让众多名家大家都只能望其项背。尤其是近几年来,郭敬明连续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而他直接表达对“成功”的追求的作风,实在有悖于公众长期以来对“文人”道德的要求。
对于这样的外界舆论,郭敬明一笑置之,他表示:“可能中国人讲起‘文人’,总是要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朝代里他也许是个反叛者,改朝换代了以后人们就会把他当成一种正面的力量来记忆。我们公认的那些青史留名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打着很深的某个时代的烙印,这些作品对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个特定的社会有一种清晰的呈现。我一直都觉得,这是‘作家’这个职业特别诱惑人的地方,当一个时代过去,那些书写了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通常还是会被后人们所熟知。也许就是因为这个职业的这种优势,所以公众才总觉得作家占据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所以公众会认为自己完全有权利和资格去审判你,谁让你最终会代表这个时代被后人记得呢?而且,我承认,我不符合这个行业的规则。这个我自己知道,作为一个作家,我和人们心里认为的那种作家‘应该有的’面貌是不同的,我是个异类,可是我又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所以,作为一个异类,会受到种种的非议,甚至批判,我也能够理解。”
回应富豪榜:作家依然弱势
一直以来写作都被认为是件清苦的差事,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一传统观念被一次次地颠覆与重构,就像郭敬明,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却能登顶中国作家富豪榜。
谈起这一成绩,郭敬明坦言应该是有年底发售的《小时代3.0 刺金时代》的功劳,这本《小时代3.0 刺金时代》终结版创下了他的所有图书作品预定量的纪录,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预订已经达到160万册。
郭敬明说,“看到富豪榜单,作家榜上的我们公司的作家笛安也在列,要祝贺她,但同时也有一点质疑,安东尼和落落两位作者的销量及收入应该也会入榜才对,而且很可能居前列。另外今年推出了漫画作家富豪榜,先要肯定这是一个进步,但我同时也发现,我们熟知的漫画作家陌一飞未入榜单,按照榜单上的数字而言,她也应该在前十名之列吧。”
关于榜单的收入数字,郭敬明说,“虽然我是第一名,但是两千多万的收入,就能够在一个行业里夺得第一,这证明作家依然是一个弱势的行业,任何其他的行业,可能两千多万连前十名都进不了。中国还有很多有才华但是收入却很少的作家,依然坚持着梦想,所以希望更多的大众和媒体,除了可以关注到榜单上的我们,也给予其他作家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正版,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以此为生,没有兼职,所以希望作家的权益能有更多的保障,这个榜单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这个行业,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很高兴。”
谈名利:这是一把双刃剑
“名利双收”让郭敬明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一过程中,郭敬明逐渐将俗世中取得“名利”的过程放进他的小说,变成他创作的元素。对此郭敬明回答,“名利”的确是个武器,它的确可以帮助一个人完成和实现他希望达成的梦想,可以帮助一个人强大起来,个人的成就感也是“名利”带来的很重要的东西。可是,所谓“双刃剑”的意思,大家都懂的。有的时候,“名利”会给一个人的人生带来很严酷的挑战。
作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郭敬明的想法经常引来争议和“口水”。有的时候甚至一个观点、一条微博、一句话都能演变成一场唇枪舌战。
对此,郭敬明坦言:“其实外人的不屑、刻薄,曾经都是我的动力。我知道很多骂我的人心里在想什么。其实我无非是表达了一些他们自己内心深处也想要但是又不想直接表达的东西。”很多人指责郭敬明,也许是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
在刚刚出版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里,郭敬明表示也想表达这样的东西:那种真情被名利扭曲的幻灭感。他说:“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后,再站在别人时刻看得见的地方,公众对你就总是有种近乎残忍的不宽容。你的人生就被放到了一架巨大的天平上。一边是你,另一边就是各种各样的道德砝码。”
论写作:
青春是永恒的命题
《小时代》是郭敬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于2007年11月开始在《最小说》上独家连载,获得读者们的热烈追捧,各大媒体的相关讨论和争议也层出不穷,一场火暴的《小时代》风潮由此掀起。郭敬明在《小时代》的创作中,展现了他对多种文字风格的驾驭能力。他以全新的叙事风格和敏感而细微的笔触,将当代青少年、大学生、都市白领的生活和情感故事集中、加工、娓娓道来,从小角度展现了作者对整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部长篇系列正式出版前,郭敬明曾许诺将要连续创作五年,而在五年终结之际,《小时代》系列如约迎来了它的谢幕。
随着《小时代3.0 刺金时代》的完结,“小时代”系列完美收官,“小时代”系列从校园写到职场,充满了挥别青春的感伤,这是不是也意味着郭敬明从此告别书写“青春”,转而进攻成人文学领域?对此,他说,“每个人都会感慨青春宝贵,‘青春’是永恒的命题,就像‘死亡’一样。永恒的命题永远有人书写,也就不存在‘从此告别’。”
谈及目前的青春文学创作问题,郭敬明认为主要还是阅历的问题。他认为青春文学之所以青春,就是因为它表达的是青春时期的种种情绪和态度,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缺乏人生阅历、个人情感澎湃。一旦写作者的阅历丰富起来,写作的层次自然也会跟着提高,也就不能称为青春文学创作了。
聊韩寒:我和他都不能代表“80后”作家
被问到写作的目的以及对畅销书的看法,郭敬明对于创作和市场作了如下回答:“所谓‘市场’,很多时候就是一些普世的观念。完全为了市场写作、亦步亦趋揣摩读者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红的,所谓‘大众’与‘小众’之间是有一个平衡点的,能够畅销肯定是契合了这个平衡点。作家立足于此,希望留下点东西。我希望再过些年,当大家提起当年的‘80后’作家们,能够想起他们也曾留下一些影响。”
同样是“80后”作家,郭敬明与韩寒也总被拿来比较。很多人愿意称韩寒为“80后”的精神领袖,外界认为无论是他的书,还是他的博客,都在青年人中有着现实主义的影响。从粉丝群体看,郭敬明的粉丝年龄非常小,多分布于二线城市,这似乎逐渐成了一种共识。就像韩寒讽刺性地说:“郭敬明把上海梦带到了各个城乡结合部,可能,他们觉得很洋气。”而韩寒的拥趸,早已经突破“80后”或者“90后”的限制,进入了成年人的话语世界。正是这种不同粉丝群的分布,导致了韩寒与郭敬明极为悬殊的话语权力对比。
但到底谁更能代表“80后”作家,郭敬明回应说:“韩寒代表不了‘80后’作家,我也代表不了。我们给人的感觉其实都已经不那么像‘作家’了。我希望我自己能作为一个行业‘先驱者’的角色存在,人们谈起我的时候会说:我改变过游戏规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