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博野
你方唱罢我登场,2011年的图书市场可谓热闹非凡。拣着最近的说,别管中信出版社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简体中文版翻译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选题策划、市场策划和营销执行都在乔布斯一手掌控之中”,但其不可思议的营销手段以及惊人的销量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我们也看到,其实在中信出版社《史蒂夫·乔布斯传》简体中文版出版以前,早在今年8月份,《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一书就已经卖得热火朝天。如今,乔布斯个人传记的众多版本更是蜂拥而上:《乔布斯全传》《传记袖珍馆:乔布斯传》《苹果教父乔布斯传》《乔布斯传(纪念版)》《乔布斯图传(1955~2011)》,另外还有《乔布斯成功启示录》《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等。究竟是谁跟谁的“风”,似乎已经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者在与一些书商和出版社沟通时发现,直到现在竟然还有不少与乔布斯相关的图书在紧锣密鼓地炮制当中。难怪有人感叹:今年的图书出版,可以当之无愧地被命名为“乔布斯年”。
还可以说说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所以把这本2009年出版的书拿到现在来说,跟2011年6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博客上更新了一篇题为《跟风书〈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让许多父亲错失学习的机会》有关。《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2009年1月上市后,几个月间就冲到畅销榜前列,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哪料很短的时间内《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便“新鲜出炉”,堂而皇之地搭上“好妈妈”的便车而销量大增并跻身畅销书行列。有人说这不叫搭顺风车,毕竟人家是“好爸爸”而非“好妈妈”,如果这个尚可原谅的话,那其装帧设计疯狂抄袭《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便可以用“十恶不赦来”形容了。《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好故事胜过好老师》《放学后,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好妈妈胜过好医生》《好妈妈教出好作文》《好爸爸教出好作文》……看着这些如出一辙的书名,您又会作何感想呢?
这几日,张艺谋的鸿篇巨制《金陵十三钗》已经上映了。这也不由得使记者想到,早在今年六七月份的时候,著名作家严歌苓就曾发表微博:“我的最新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独家授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缘何非要发出这番“排他”声明?很简单,只是因为市面上已经出现三个署“严歌苓著”字样的不同版本的《金陵十三钗》。无独有偶,作家出版社随后也通过媒体声明,该社的品牌图书“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最新一期选本遭到了九州出版社的“李鬼版”侵权。金城出版社在2011年6月13日也发表了一篇声明:“电影《建党伟业》小说版本已由金城出版社出版上市。此书由中影授权金城出版社和文脉堂独家出版……近日发现有些出版社借用电影《建党伟业》之名出版发行同名小说,欺骗读者,争夺市场,谋取更大经济利益。这种行为涉嫌侵权和不正当竞争,在此我社严正声明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同时提醒广大读者明辨真伪。”
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暂且不管这个榜的含金量如何,是不是“打”的)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书名、封面、内容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相继涌现,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人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跟风出版”。
北京书尚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杜辉表示,跟风图书之所以如此盛行,主要还是图书出版行业创作力严重不足的一个体现。一方面跟风图书不需要太多的创造力,只需把已有优秀品种作为样本仿制、改装,除了节省制作费用以外,图书的出版周期也会大大缩减。另一方面,在已有品种的市场示范下,证明某个选题方向是有市场需求的,所以跟风所出版的图书,相应的市场风险也大大减小。
一位策划过“跟风”书、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说:“一些出版社选题策划环节薄弱,既然畅销书已经为我指明了方向,‘拿来主义’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呢?”金牌图书策划人金丽红也曾经说,“跟风”肯定是不好的,但又是避免不了的,你的书畅销了,肯定会出现“跟风”书。现在一些人不做“跟风”书根本在市场中活不了。
业内人士指出,出版社或民营书商追求经济利益是“跟风”书出现的根本原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年度畅销书只占国内图书总量的6.7%,但其创造的利润却占了整个图书市场利润的68.9%。因此,做畅销书是图书微利时代的制胜法宝。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做畅销书呢?那就干脆盯紧市场,直接跟风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卖了50万册,哪怕出版的“跟风”书只卖了5万册,对于一个出版社的单个图书品种来说,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好的业绩了。毕竟选题本身已经有了市场的检验,组稿方面有一大批廉价写手做后盾,至于排版、编校、出片、印制,其实这些成本相对于5万册的销量来说,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跟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杜辉说,长期的大量跟风造成了产品的同质化严重,某个选题市面上往往会出现几十个品种。跟来跟去,内容越来越差,内涵越来越少,“文化垃圾”越积越多,文化的近亲繁殖的后果是造成了文化品质的退化。出版业如果长此以往,读者恐怕早晚也会离我们而去,去选择其他文化消费方式了。对于出版单位本身来讲,不仅造成了人力、物质资源的浪费,长期下去还将影响读者对出版界的信任。
然而,“跟风”现象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据了解,我国目前的《著作权法》虽然明确规定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但这一权益却没有包括书名;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注重了对著名商品的名誉保护,但对利用著名品牌的图书书名进行不正当竞争,却没有明确的界定,这样就给跟风出版留下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但无论如何,在相关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还请那些时不时上演一把跟风出版超级模仿秀的出版单位低调一些,别再那么明目张胆了。不管“犯罪”的成本是高是低,毕竟这不是一件文化人应该干的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