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玉静
哲学专业出身的馆长在国内的图书馆界并不多见,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就是其中一位。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担任该校图书馆馆长仅仅两年的时间,却给该馆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四万多平方米的人大新馆于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从空间设计到服务理念,人大图书馆呈现了中国大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突破和在图书馆的应用,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刘大椿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书是为了用的”这个经典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图书馆的资源概念、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需要相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广大读者需求的提高。
将图书馆建成多元空间
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介绍,人大新馆的设计遵循多元空间理念,力图使图书馆成为信息资源的空间、学习研究的空间和文化艺术的空间。
首先,图书馆应该是信息资源的空间。一直以来,人大图书馆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提供着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人大图书馆馆藏以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为主,文理兼顾,纸本和数字资源协调并重,总藏书量已达350万册。在功能布局上,随着人大图书馆新馆的启用,首先考虑了其作为信息资源空间的要素,将藏阅空间充分利用并最大化。地上一层到五层为图书流通、阅览区以及多媒体视听区,地下一层为密排书库和休闲区;地下二层为车库。新馆设有阅览座位2200个,沙发500个,加上老馆五百多个阅览座位,基本能够满足全校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
其次,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研究的空间。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大学图书馆不仅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更注重帮助读者管理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成为读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场所。人大新馆充分考虑到了图书馆作为学习研究空间的功能需求,在提供充足的学习座位供读者学习的同时,还考虑到各类师生对学习、研讨的需求,在图书馆内设置了小型学习室、中型研讨室和专家研讨室,均配有家具、无线网络、电源等现代设施。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新馆三层还开设了4间视听室,为读者提供电视电脑一体机、软件和多媒体支持,功能更加完备。这些学习室、研讨室和视听室的设置,不但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自由、独立、无干扰的学习、科研环境,并且有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个人或团队读者深层次的学习、研究需求。
最后,人大新馆是一个文化艺术空间。与传统图书馆主要以藏书为中心不同,现代图书馆更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新馆在设计之初,便力图将图书馆打造成大学校园里的文化艺术空间,通过对展示区域、多媒体视听区域、艺术阅览区域、读者休闲区域等的功能规划,将图书馆的纯物理空间转化成为了文化艺术空间。工作和学习之余,休闲也是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今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
把传统服务向多元化服务延伸
服务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价值所在。伴随着图书馆空间的多元化发展,多元服务应是社会对现代图书馆提出的更进一步要求。所谓多元服务,就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为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刘大椿说,目前,人大图书馆正在利用新馆启用的契机,在作好基本馆藏服务的基础上,改善系统配置和设施,着力为读者打造一个新旧兼容、多元并存、相互支撑的新格局,逐渐将传统服务向现代数字化服务、自助服务、个性化服务延伸。
人大图书馆通过近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的紧密结合,实体与虚拟并存。图书馆的馆藏资料不仅是纸质文献,还有大量的电子文献。新馆不仅全部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建立了多种目录、索引、数据库、资源导引库,而且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实现了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了以纸质文献资料和阅览区为代表的实体图书馆、以电子文献和网络图书馆为代表的虚拟图书馆并存的局面。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校园网络及VPN系统进入图书馆主页进行馆藏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的查阅,真正实现了图书馆的全面开放。
自助服务的设置是人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多元服务的重要举措。图书馆自助服务就是读者自己为自己服务,改变传统的所有服务工作皆由图书馆员包揽包办的做法,将部分服务项目和任务转交由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设施、技术去自主完成,以实现信息需求自我满足的服务模式。新馆一层设立了自助借还区域,通过RFID自助借还系统,使读者能够自主实现图书借还,同时在各楼层公共区域安放了自助借还书机,方便读者就近借还图书。三层和四层的公共区域还设有自助存包柜以及自助复印/打印/扫描机,读者可以通过校园卡实现图书馆内所有自助服务系统的身份认证和扣费,不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也有效地降低了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的管理成本。
人大图书馆还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对读者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各学科读者的问题及反馈意见,并同其进行交流,总结出所需资源的特点,并推出信息服务快讯;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代查代检、引文统计、三大引文库投稿指南等数字化信息服务;通过各种途径如本馆数据库、合作馆数据库、免费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等,以读者为中心,对具体读者所需求的系统界面、资源集合、检索工具与技术、检索结果等进行定制,实现完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同时,人大馆还开展了专业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教学与培训活动,如定期举办“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利用”讲座、新生入馆培训、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课等。
以古籍特藏和人大文库为特色
近年来,许多图书馆在聚焦信息技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同时,把资源特色化和个性化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本馆区别于他馆的重要标志。刘大椿说,人大图书馆致力于“特色人图”的建设,即是为了彰显人大学术特色、丰富馆藏资源。“特色人图”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古籍特藏和人大文库两方面的基础性建设上。
人大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古籍特藏资源,其中,线装古籍(1911年以前)四十余万册,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出版物十余万册。新馆专门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古籍特藏馆,其中所列图书主要是新印古籍及常用的基本工具书。其中大型的新印古籍包括四库全书系列、地方志集成、丛书集成、民国籍粹、西北地方文献、清代宫中档、上谕档、奏折、起居注、近代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历代石刻史料丛编、四部丛刊、清文海以及各馆古籍书目、目录、索引等。
智能密集书库位于新馆地下一层,室内恒温恒湿,为保护古籍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所藏善本古籍3000余种4万余册,普通古籍30余万册,民国图书4.8万种10万册,这些书都已经整理编目,可直接在本馆检索系统上检索。同时,还藏有解放区出版物3000余种1.1万册,这部分馆藏资料比较独特,主要与人大特殊的校史有关,因而保存下来的文献和资料显得尤为珍贵,目前人大图书馆正在陆续将这部分资料做成缩微文献,待全部完成后即可提供胶片阅览。
人大图书馆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人大文库。人大文库创建于1987年,集合藏、用、展为一体,旨在全面收集、保存全校师生及校友的著作、学位论文、教材、译著、手稿、字画等,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并成为集中展示本校学术成果和学术传统的窗口,发挥彰前贤而励后学的作用。目前人大文库藏书量已达到9万余册,已成为了解人大教师、校友学术历史和揭示校史的重要档案。
除了建设特色馆藏之外,人大图书馆也在积极建设数字资源。刘大椿介绍,近年来,人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服务内容进一步深化,购置和自建了多个网络数据库,内容覆盖学校全部学科。目前,人大图书馆已购置中外文数据库350多个,包括全文电子期刊4.3万种,电子图书140多万种。同时,结合特色学科和特色馆藏,自建数据库8个,分别是人大文库、馆藏古籍数据库、剪报资料库、民国时期图书资源库、民国时期期刊资源库、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成果数据库和经济学知识门户。目前,人大图书馆每年用于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已达上千万元,并于2010年成立了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工作小组,还在系统部专门设立了数字化中心,全面负责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人大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将在丰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力度。
图书馆工作尽管很琐碎,但刘大椿却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且乐在其中。“一个文化人如果能够坐拥书城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一个图书馆馆长就相当于坐拥一座书城。”刘大椿说,图书馆是大学永恒的精神家园,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永褒青春的不二法门。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现实条件下,转变服务理念,扩大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依然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