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水沾衣
最近,继不久前光合作用书房“倒掉”之后,民营实体书店再度引发第二轮关注:光合作用在厦门市政府的介入下融资前景看好,而与此同时广州2000平方米的“方所”书店高调开张,经营模式和设计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看到此,在为民营实体书店这个“不死鸟”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会引发对“书店”这种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先不谈网络书店,以实体书店而言,现在是新华书店系统一家独大,但仅靠新华书店的网点分布远不足以满足读书人的需求。近几年来,对民营实体书店的纷纷倒闭,人们叹息的多是城市里又少了一家书香场所,书店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分布日渐稀疏,并羡慕日本等国家每走几步就能碰到一家书店的惬意云云。其实,这些叹息只是片面的。很多有特色的民营实体书店的存在意义,绝不仅是让都市里书店的影子更密、书香更浓,而是为了弥补新华书店这种形态的不足。
换句话说,即便在一座城市里新华书店网点作到了星罗棋布,如风入松、三联、光合作用等特色民营书店仍有其存在必要。因为新华书店这种仓储式图书卖场形态过于单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读书人除了买书,还需要一个能惬意甚至浪漫地品味书香(能阅读兼购书)的场所,而这种场所非但新华书店给予不了,其境界也是图书馆达不到的。图书馆里的主格调是安静不受打扰,但在各种规章的限制下与惬意甚至浪漫还差着老大距离,倒更像是另一种学校。新华书店就更甭提了,就拿笔者以前常打交道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而言,5年前还象征性地设过几把长椅,5万平方米的卖场中能坐20人有限,但即便如此也令读书人感到一丝(也就一丝吧)温暖。但不知不觉某一日椅子就不见了,换来的是多放几个书架卖书。这使满场东倒西歪席地而坐的读书人更多,时不时过来吆喝驱散的工作人员亦然。当然了,所谓的“吆喝”多为“礼貌性劝阻”,但结果是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光合作用”在创立之初打造的“悦读”概念没有理由不吸引人。因为它不是随口而出的一个噱头或在进行煽情的演说,而是瞅准了一个市场空白。在新华书店里读者只考虑买书就好,不要去想“悦读”,想阅读的话只好练站功,或在地板上“放浪形骸”。新华书店与家乐福、美廉美、联华等超市没有本质区别,把这些超市的货架换成书架,把货架上的各色商品均换成图书,就变成新华书店了。在超市里没必要现场仔细体验各色商品的性能(味道),但在书店里,于购买前现场体验阅读却太有必要了,然而新华书店视而不见或予以扼杀。所以,市场呼唤特色民营实体书店的出现,读书人也呼唤在家里、图书馆里感受不到的惬意书香空间。这个空间的图书品种与新华书店相比虽少却精,且有个性。当然,市场空白的确是找准了,但无情的现实却是房租、税费、网店冲击把利润压榨到了负数。
事实证明实体书店的顾客群还是庞大的,但在自有房产、税费优惠的新华书店面前,民营书店败下阵来似乎成了必然。虽然2个月前传出消息,新闻出版总署正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减免实体书店的税费,但房租问题才是大头,政府已不易介入。怀抱文化梦想的民营实体书店创办者们之所以在开书店这条路上不惜“一条道走到黑”,理想是一方面,誓闯市场空白必然也是一方面。握着手头同样的资金,本可以干别的挣些容易钱,但放着市场空白不去闯不是生意人的本色,即便明白这是在和新华书店作着天然劣势下的不公平竞争(与网店的竞争更甭提了)。当然,新华书店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日子也不好过,这是另一个话题。
“方所”的投资人是毛继鸿,他不满足于打造原创服饰品牌“例外”的成功,而将一大笔钱打入特色民营实体书店这块近乎“不毛之地”,无疑也想做这一块文化市场的开拓者。这里面,“文化”与“市场”都是关键词,缺一不可。一个月来证明,“方所”因集合了书店、咖啡、美学生活、服饰、画廊等元素而被业内称为是一种与台湾诚品书店不同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商业模式,销售额也非常可观(这是关键)。但长久下去利润如何(这更关键),就是另一回事了,值得人们期待。须知,“光合作用”在创立之初,也因“悦读”概念的打造而成功过,但衡量成功与否还要看长久——市场是无情的。媒体多拿“方所”和诚品相比,“方所”的策划总顾问廖美立也正是台湾诚品书店的创始人之一,但诚品成功了不代表“方所”也会,民营书店在台湾的“生态环境”与大陆一样吗?
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证明“方所”成功了,到时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理想的实现,注意,它也(或者更)代表着一个市场空白的被成功拓荒。
书店、咖啡、美学生活、服饰、画廊……一个多种元素集于一身的书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与新华书店简直是两种概念。它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新型业态,不如说是一种无奈。或者吊诡地说,出现在台湾是一种新鲜时尚,出现在大陆则是新鲜时尚掩盖下的无奈——毕竟“地利”不同。因为在大陆,纯粹经营一个“悦读”空间太难了,任凭想破脑袋也不易推开“三座大山”(租金、税费、网店冲击),无奈之下不得已将多种文化经营模式集于一身,赚东墙补西墙。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新华书店也搞“悦读”(起码能坐下来看书)的话,就没那些特色民营书店什么事了。但这样的话,在现有空间不变的基础上,新华书店的图书品种就得缩水一半吧,这绝对违背了新华书店的定位。
看起来,“悦读”空间(暂把它当作所有特色民营实体书店的定位)的打造,只有靠有钱的读书人自己了。这种新的书店模式的市场空白,也只有靠民营资本前仆后继地拓荒。悲哀的是,在我们这个尚未被西方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市场化却比很多西方国家更彻底也更无情,连提供精神食粮的崇高的书业也不例外。探讨市场化的内涵不是本文的方向,值得探讨的倒是在这样的硬环境中,“方所”能支持多久,“光合作用”在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即便融资成功)但缺乏充足阳光的作用下能产生有机物多久,起码本人不抱乐观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