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
听某高校图书馆负责人的报告,报告中宣讲其所在图书馆的理念,其中一条为“不对文献作价值判定——一切文献都是有用的”。他还以文献剔旧及文献采访为例作了进一步阐释,大意是不需要剔旧,不需要复本(其所在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复本率为1.3)。
笔者听后,不敢苟同,甚至觉得匪夷所思。先看破折号之后的论据“一切文献都是有用的”,其实这就是一种价值判定,那么其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
图书馆?图书馆是什么?王子舟先生认为,“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存贮、优控、检索,为保存人类记忆、为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提供服务的机构。”《辞海》认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在我国图书馆界,目前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科学教育机构。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不对文献作价值判定”不靠谱。图书馆要知书、懂书、品书、荐书、藏书,皆离不开“对文献作价值判定”。
关于剔旧,馆藏剔旧是提高馆藏质量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一般会定期剔旧,去除利用率低、没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达到节约空间、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我国的馆藏剔旧工作很多已中止了。原因何在?首先是馆藏发展政策缺失。馆藏发展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也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
关于复本问题,它涉及到采访经费、图书流通量、图书拒借率、藏书布局、藏书达标评估、馆舍空间利用、购书价格优惠,甚至“面子工程”(藏书量是否达标)等等方面的因素。国外图书馆同行对我国图书馆存在复本(甚至复本量过大)很不理解,但作为国内图书馆工作者,虽然可能也难以充分理解,但相对还好些。然而在现阶段,却不分青红皂白地来个一刀切:零复本,我认为属于矫枉过正。其实,有关决策还是要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对文献作价值判定。具体到高校图书馆,不少高校有若干分馆,有些藏书的理想状态是总馆分馆皆有(而不是完全依赖校区间的通借通还),假如零复本的话,用户需求如何保障?
时下,图书馆的文献,不仅仅指纸质文献,数字文献已然占据“半壁江山”,再加上按需出版的日渐成熟,基于上述形势,图书馆在是否“对文献作价值判定”方面一定要三思。
假如循报告人的思路,完善其图书馆理念,笔者认为还不如改为“对文献作价值判定——一切文献都是为了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