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
某高校图书馆2010年科研课题统计: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3项经费为1000元,另一项为5000元;省科技厅项目1项,经费1万元;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1项,经费为自筹;省教育厅项目3项,经费为自筹;校内项目6项,其中2项为重点基金,每项经费1万元,3项为一般项目,每项经费5000元,1项为青年基金,经费为3000元。项目累计14项,项目负责人14位,经费共5.6万元(“自筹”的未算在内),来源渠道有省级、厅级、校级等。笔者读到这则信息,有一些感慨。
首先值得敬服的是,该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氛围非常好,图书馆员科研意识强。该馆职工133名,研究馆员5名,副研究馆员42名。也就是说,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35.3%,一年内该馆有10.5%的人有校级以上科研项目。由此可见,该馆在全省是有一定地位的。
其次,感觉有点“怪味”。比如,据笔者了解,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共立项“新闻图情”类项目12项,均为一般项目,平均资助经费为2万元。而据个人观察,多年来真正属于“图情类”项目的,也就2~4项。据悉广东省2010年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情类所批项目仅为2项。此外,级别低的项目比级别高的项目资助力度大。上述例子中,校内项目只占28.5%,而资助经费占全部经费的50%。省级项目经费有的只有1000元,我很难想象1000元能做什么,也很难想象结题标准是什么。图情类期刊中,有好些的版面费就超过1000元,如果有项目资助,还须交额外费用若干(有的刊物是600元/项)。
最后,联想到职称评聘的要求。有些省在评聘高级职称时,对承担的项目有硬性规定。有些学校则从今年开始,严控高级职称名额。非教师系列的名额非常少,图书资料系列又较实验系列竞争力弱。笔者还发现,该校教师系列名额的竞争很激烈,校内通过人员确实很优秀,清一色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且都具有博士或研究生学历,都有若干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的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主持人。但按照现行的政策,他们今后晋升职称会更难,且很难有“标准”可循。如此这般,作为高校图书馆员,要做到有“为”与有“位”,似乎愈来愈不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