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新月
在图书市场上,以青春文学为代表的“80后”作品曾经大红大紫,甚至创造了单本作品突破百万册销量的神话。但是“80后”在成长,出版格局也在变化。十年前,“80后”还是父母的孩子,十年后,“80后”已成为孩子的父母。他们以青春文学为招牌创造的辉煌已逐渐暗淡,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在婚姻题材上引起的情感共鸣。
近日,连续剧《裸婚时代》的热播,带动了婚姻题材作品的创作。市场上,以各种“80后”婚恋状态为蓝本的图书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对时下流行、敏感的裸婚、闪婚、毕婚、纸婚等婚姻现象进行创作描述,受到了“80后”的关注和追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裸婚时代》的原著《裸婚》。有人说:裸婚是高房价赐给“80后”的“新时尚”。的确,房子似乎已经成为了“80后”心中永远的痛。而《裸婚》正是以这种婚姻现象为话题,讲述一对“80后”小夫妻“无产阶级”的婚姻生活。但是裸婚能裸来幸福吗?这也是该书向“80后”抛出的一个新问题。另外,还有以“80后”闪婚、闪离为主线的《婚然天成》、讲述“80后”婆媳问题的《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等等作品。那么,此类小说何以会如此走红,笔者认为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80后”作家的一种转型。有人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笔者认为这句话最适合形容目前文坛的新生代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80后”作家已经陷入了“青春写作”如何转型的瓶颈阶段,而文学后浪“90后”的咄咄之势也让始终无法被主流文坛接受的“80后”更加尴尬。“80后”的作品似乎普遍面临着以下困境: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法则,在图书市场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正是由于“80后”的文学作品过于商业化,导致其缺乏文学内涵,受到主流文学的冷落和质疑。很多人认为,“80后”的作品是凭想象写作的,其实不然,从这些婚姻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今逐渐成熟的“80后”作家已经具有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其二,网络是“80后”作品的重要根据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些毫无资本、毫无经验的“80后”写手们如何向大众输出他们的作品。将近4亿的网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亦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阅读和分享往往同时发生。各种各样的论坛,形形色色的博客,轻而易举地注册成功,使得“80后”写手们几乎不用争夺就取得了“话语权”。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平等”和“零门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控制力量。而另一方面,网络“人人平等”的精神也让“80后”写手们面临全新的挑战——要想获得高点击率,就得吸引人的眼球,因此,在“80后”图书市场火爆之时,网络依然是“80后”文学的重要根据地。
其三,庞大的读者群。庞大的读者群是婚姻题材作品走红的重要依托,而这个读者群的主体则是“80后”。对此一些专业出版人曾经表示,同龄人拥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人生观念,以他们身边的生活为创作源泉更能唤起他们的共鸣,并且他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自成系统。所以,此类图书的走红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也有人指出,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有人说“80后”这个命名,本身具有一种“短命”的判断,它势必会被“90后”甚至“00后”所取代。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80后”已经成为了一种“图书品牌”,他把自己定位在受年轻人喜欢的行列里,而且,一本书是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所有需求的,它只能满足部分读者的部分需求。“80后”的作品也是如此,这本书是给谁看的,他们有什么需求,自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是写作者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也是图书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