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财类图书也逐渐成为了畅销书
本报记者 芸萱 文/图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4%,创36个月以来新高。CPI同比上涨6.4%,这对把钱存在银行的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央行2011年7月7日起执行1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5%,以该利率计算,如果在去年6月存入一笔1万元一年期定存,今年6月到期后,连本带息可取出10350元。由于6月CPI同比上涨6.4%,这10350元若用于日常消费,仅相当于一年前的9727元,比当初存入的1万元贬值273元。1万元存1年定期亏273元,“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成为人们对通胀居高不下的调侃。那么,在负利率时代,工薪族如何才能跑赢CPI?面对着这一疑惑,很多人不得不去尝试学习理财知识与理财技巧,这也让图书市场的理财类图书再一次升温。
其实,理财类图书一直是图书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前几年证券市场红火的时候,有关股票、期货等金融工具具体运用的实操类理财图书就层出不穷。这一类图书多是由从事股票、期货等职业的专业理财人士创作,内容大都是为读者提供切实方便的炒股技术、操盘技巧和理财方式,多是些技术层面的内容。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许多针对大众读者的非工具类理财图书也受到了关注,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近期出版的《这样投资更幸福》(田仁灿、顾冰著,中信出版社),通过对投资习惯、投资理念、投资心理等方面的对比,探讨投资与幸福的关系,为读者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投资,如何才能既赚钱又幸福?《理财连连看》(斯塔夫著,南海出版社),该书宣称是深度理财书,从每个人的个性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本书为读者介绍了5种理财人格——女王型购物狂、好好先生、完美主义者、酒神、“存钱罐”,并对这5种理财人格的优势、劣势一一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的理财人格提出了相应的理财建议。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的韩国畅销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更成为近期大热的理财书,3大财富管理师将自己多年的心血、理财经验、人生规划的智慧融进书中,相信许多人在看过这本书后,都开始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了。
这些非工具类理财书针对的目标群体也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比如有针对上班工薪族的:新星出版社的《上班族小奥的千万富翁养成记》、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白领理财日记1:给力抗通胀》,也有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针对女性理财的图书《我最想要的理财书》《女人财富非常道》等,还有中信出版社专为刚刚组建家庭的夫妻打造的理财书《新婚小夫妻幸福理财计划》等。最近更出现了《小学生一定要上的20堂理财课——笨笨熊的财富故事》《巴菲特神秘俱乐部》《我的第一套财富管理图画书》等针对低龄群体的理财类图书。
从图书设计上来看,这些非工具性的理财类图书的封面大多采用轻松明快的颜色、时尚的字体等元素;从内容上看,这类针对大众的理财书的突出特点是将理财与生活密切结合,从不同角度向大众传授生活中的理财常识,培养普通人的理财观念,与大多数股票图书主打技术不同,更适合老百姓的胃口。
理财类图书的热销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怎样让钱保值和增值成为普通民众不得不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可能是金融的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让以前都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在做的投资、理财,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视野。
那么这么多的理财书,哪些比较受读者欢迎呢?从当当的销售排行不难看出,占据前几位的几乎都是引进版的理财书,比如:《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三名韩国作者合著)、《人人都能成为有钱人》(法国传奇理财师塞邦所著)、《我一辈子都有花不完的钱》([美]劳伦斯·科特利科夫、斯科特·伯恩著)。国外的理财书与国内理财类图书相比,在内容上更注重投资理念的培养,注重长期的投资规划。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作者的投资视野非常开阔,其“没钱也能投资”“不花钱就能买房”的经验,给房奴、卡奴、孩奴们很大启示,且其“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传奇投资故事也给普通的民众以很大的激励。
但这些看似“神奇”的理财书也面临着另一方面的争议。在职场打拼了7年的耿小姐,一直从事金融行业,读的证券、经济学、货币投资类的专业书比较多。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书,她就认为是“隔靴搔痒”,只有感官上的刺激,看着很热闹,跟励志书一样,让你对理财热血澎湃,但很难有工具性的指导作用,实用性不强。书中介绍的理财方法在现实中很难实行,与其看这些就现象而论现象的书,不如去看一些理论上的书,去培养自己的理财思维。看来这理财书也是专业人士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过不管怎样,懂点理财知识还是好的,且不说它是否能让你变成千万“富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