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杉
不知从何时起,图书馆界出现了那么多让人看不懂、听不明白的科技词语,什么“云计算”“元数据”“Web2.0”等等,还有大量的各种其他学科的技术或理论也纷纷被图书馆人挖掘利用,出现了诸多晦涩难懂的术语。本人虽内心惶恐,但也不敢声张,怕自己才疏学浅被人笑话。后来有一天在程焕文的博客中看到一篇关于“云计算”的博文,其中写道:“IT界在讲云计算,图书馆界也在讲云,于是,有了人云亦云。有人说,那云是云图书馆,有人说,那云是图书馆云,于是又有了众说纷纭。采一片天边飘忽的彩云,镶嵌在图书馆琉璃瓦上方斗大的天空,像诗一样的美,像梦一样的真。啊,云,我要追逐那天边虚无缥缈的云!啊,云,美丽的云,我为你晕!”哈,这下总算松了一口气,原来大师也在为这些东西犯晕,何况我等小辈?私下想想,应该会有不少图书馆员被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以及晦涩难懂的理论弄得云里雾里吧。
又不知从何时起,图书馆里突然出现了那么多具有理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各个图书馆甚至不惜高价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招募精通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专业人士。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料被大量的数字资源所代替,图书馆的业务也大量被外包。诸如图书的采编、上架,这些往日如此平常又如此重要的业务工作,全都交给专门的机构处理,美其名曰“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更有甚者,把最基本、传统的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冷落在一旁,认为投入精力做这等事已落伍。从事流通服务工作的一线员工全部招聘临时工来担当,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所谓的高新技术领域,图书馆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当然,本人绝无歧视理工科专业人士的意思,也并不是一个反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落后分子,只是心存疑惑: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是否一切就都可以搞定?图书的采编、上架、流通均可由其他机构代劳,文献资料可以数字化,信息处理可以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自动化设施遍布全馆,甚至出现了自助图书馆……若按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不知我们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要从何体现?图书馆是否还会被称为图书馆?若有人希望通过运用这些让人头脑犯晕的所谓高新技术或晦涩难懂的理论就能够提高图书馆及图书馆人的地位,恐怕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
诚然,现代化技术以及学科理论在图书馆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但还是请回归图书馆的本质吧,让图书馆展现它应有的魅力,让图书馆员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理论研究也要能真正促进我们实际工作的开展才行。过度追求高新技术或空洞的理论,只能导致图书馆走向生硬、冰冷,从而弱化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得不到体现,使图书馆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如果图书馆缺失了最为重要的和最具魅力的人文精神,那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血肉,没有了灵魂,剩下的只是躯壳,甚至这具躯壳还有可能灰飞烟灭,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