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波
女儿所在的济南市燕山学校要搞一次亲子活动,主题是父母子女同读一本书,同写读后感。我荣幸地被女儿选为合作者,共同完成这次活动。
第一次独自参与女儿的活动,我自然不敢怠慢。我是女儿的父亲,也是一个有多年服务经验的图书馆咨询馆员。在工作岗位上,我能够游刃有余地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当读者需要资料时,我帮助他们找到的信息经常超过他们的预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参与亲子活动时,我这个咨询馆员有多膨胀。我信心满满地认为,我能为女儿这个“小读者”提供极大的帮助。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活动之初,在选择目标图书时,我尴尬地发现,我不知道我的女儿喜欢读谁的书,甚至不知道她喜欢读哪一类书。我的咨询经验似乎也发挥不了作用,我推荐给女儿的书大多无法进入她的“法眼”,她也根本不像我的图书馆读者那样,愿意将自己的需要与我交流。
“小读者”最终自己选定了新锐青年女作家陆梅的《寻觅隐约的光亮》一书,她认真阅读了该书并率先完成了读后感。读女儿的读后感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小读者”的眼中,《寻觅隐约的光亮》是一本“没有虚无的空话,只有淡淡的忧伤”的书,“作者用心灵与我们对话”。她的结论是:优秀的文学书籍便是我们成长迷途中最闪烁的一抹光亮!
我这个自认为很有经验的咨询馆员,当发现自己对女儿这个读者毫无用处的时候,我是多么沮丧!
好在码字对我来说不算难事,我认真阅读了《寻觅隐约的光亮》全书,结合内容题要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读后感。字斟句酌地修改后,将其交给女儿,并由她转交学校。
读后感上交后,我常常扪心自问:女儿一天天长大,在她需要面对许多难题的时候,那个自信、平淡、优雅的咨询馆员在哪儿?
在我寻找答案的时候,事情有了新的进展。某天晚饭后,女儿交给我一个新任务,修改《寻觅隐约的光亮》一书的读后感。她转告说,我和她的读后感被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的评委会双双看中,可以参加更高一个层次的评比。
女儿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欢呼雀跃。孩子长大了,学会了含蓄。即便如此,快乐的影子仍在她的身上投射出来,这种平淡的快乐瞬间就感染了我。
我似乎明白了,女儿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需要我的帮助。她喜欢国画、素描,可以提笔作画,无须思考。她喜欢写作,可以尽情挥洒才情,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精彩的文章。这才是她的生活。
我开始感谢父母子女同读一本书这个亲子活动了,它使我这样一个缺少生活智慧,且对感情非常迟钝的咨询馆员也敏感起来。通过这个活动,我不但感受到了《寻觅隐约的光亮》一书中人物的生动和鲜活,而且还体味到了学术咨询之外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
其实,女儿是不是我的读者,我是不是女儿合格的咨询馆员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在恰当的时候读到了恰当的书”,只要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这不就足够了吗?
这就是我,一个咨询馆员,在咨询工作之余对生活、亲情的顿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