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
本报记者 白玉静 文/图
在一个月前举行的中国出版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记者巧遇到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利用会议间隙,左健和记者谈起了南京大学出版社,谈起了他在出版界从业二十多年的诸多感悟。
南京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5月。左健说,自成立之日起,南京大学出版社就秉承母体南京大学诚朴雄伟的精神品质、励学敦行的实践作风,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
在27年的成长和发展中,南京大学出版社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坚持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使命,坚持高层次、高质量的出书品位,努力反映南京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传统优势与新兴态势,全力支持学校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自身在高校教材、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国外学术名著译介和传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出版特色,形成了“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格局。
坚持学术,加强市场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介绍,目前南京大学出版社一年出版图书一千多种,销售码洋将近三个亿,现有人员150人左右。该社图书结构基本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高校教材、基础教育图书和一般图书。高校教材一年出版图书四五百种,例如:《南京大学商学院文库》《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十一五”高等院校应用型规划教材》等书都深受高校师生好评。学术图书方面,南京大学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项重大出版工程,即《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一共200部,到2006年已经全部出齐。这项目前国内最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出版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还在2007年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在这种情况下,面临新的市场形势,就要加强市场图书这一块。左健说,市场不相信眼泪,面对市场,大学社不能做观潮者,也要做弄潮儿。南京大学出版社近几年利用核心的作者资源,出版了一批市场畅销书。比如,2007年推出炒股高手杨百万的《要做股市赢家》,总销售达2000多万码洋。市场反响较好的文学类图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销售6万册,《刺猬的优雅》销售2万册,《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已被当当网包销2万册。另外,该社也在积极拓展少儿类的图书。
左健说,大学社的转企改制,要看出版社的领导人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如果消极应对,改与不改暂时对出版社影响不大;但如果出版社的领导趁着改制这个势头做一些事情,就会抓到一些发展机遇。把事业转成企业从程序上并不难,关键是要转脑筋,转思想,转态度,转作风,转机制。
积极拓展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
谈到图书的市场营销,左健说,现在的市场很难做,一方面,受网络的影响,购买力在下降。一方面图书品种多,好似汪洋大海。“过去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是好酒也要吆喝。”左健介绍,现在图书营销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出版社一方面需要传统的营销方法,比如平面媒体的广告、店堂的布置陈列、书评书讯的发布、信息员促销员制度、重点产品推介会、活动(作者签售)营销等。另一方面,还要开拓新的营销方式和渠道。现在是网络时代,要认识到网络在宣传营销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社《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书从组稿到出版上市的过程中,编辑就在网上开始讨论,引起读者的期待,制造悬念,预热了半年多,出版后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营销人员也会通过电子邮件不断向经销商反馈社里的一些图书出版信息,把新书的封面、内容简介发给经销商,使这些书得到他们的关注。
在渠道方面,除了传统的地面店、馆配、农家书屋等,南京大学出版社也很重视网店。左健介绍,他们还尝试过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电视直销。由作者到电视上去作介绍,《要做股市赢家》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必须要有合适的作者与合适的图书。
数字出版要考虑市场需求
数字出版近两年发展势头强劲,对此,左健说,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南京大学出版社也很重视数字出版,用积极的心态因势利导,去开辟资源,抓好项目。但现在数字化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社包办很多角色:既做内容提供商也做数字化技术商,还要承担运营销售商的角色,所以投入很大。“对于南京大学出版社来说,我们的选择是做好第一个角色,就是内容和资源的整合,同时与技术商、运营商进行合作,这样投入的成本不大,但又能保证项目的成活率比较高。”
左健说,数字化的东西要想形成市场必须要有几个要素:一是社会的有效需求和迫切需求,二是数字化的内容要么具有唯一性,要么具有规模性。唯一性是指不可复制性,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规模性则是要把某一块的内容做大,做全,做透。但现在有些出版社往往在前期没有考虑到市场的有效需求,没有把自己的产品是否卖得掉,卖得好充分论证好,就一拥而上搞数字化,这样风险就要大一些。
他强调,大学社在数字出版上一定要借力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是抓住学校的资源,结合学校的科研项目发展自己的数字化项目,比如正在建设的中华民国史史料数据库平台,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等。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
对于新环境下大学社的发展问题,左健说,学术出版是作为大学社出版人要坚持不变的东西,同时,也要有应变的新东西,所谓的“变”就是加强,应该在市场化、专业化、资源、人才这四个方面加强。
一是要加强市场化,以前大学出版社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真正作为市场主体,所以要提高市场化意识和市场化能力。
二是针对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来讲,要做到专业化。综合性的大学出版社一般面向的学科种类都很齐全,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要有重点,要持之以恒、可持续地发展专业化道路。对于南京大学出版社来讲,在一般图书上有几个方向,如果做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个方向是传统文化类,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积累;再一个就是人物传记类,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南京大学出版社打造成在全国有分量、有规模的人物传记出版基地;另一个就是引进版社科文化类图书,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三是要占有更多资源。总体来讲,现在的大学出版社处于边缘化,中央出版集团,地方的出版集团,无论在政策上、资本上、资源上都有大学出版社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未来的出版,有资源才有效益,有资源才有未来。大学出版社在资源占有方面要有敏感性,要有“战略圈地”的意识。有的资源是很快生效的,有的资源可能是为长远考虑的,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握住资源。尤其是要利用高校的优势,出版社可以整合学校的科研成果,把它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东西。
四是加强出版人才的培养。左健说,出版要发展,人才非常重要,特别是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市场观念这种特殊的人才。出版社人员的培训、学习和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加强学习,成为学习型企业。左健说,今后的出版市场是细分的市场,一定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值得推敲的东西,要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达到专业化的程度。
在出版社工作二十多年的左健认为,出版这个行业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商业价值,内涵非常丰富,具有挑战性,出版人要有文化人的底子,同时还要具备生意人的素质。而一个好的领导不仅自己在成长,还应该带领一批人成长。
社长荐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孔子评传》
本书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在这部成熟的半自传体小说中,l3岁的男孩乔尔·诺克斯从小生活在新奥尔良,母亲死后,被送去南方,与在他刚出生时就抛弃他的父亲一起生活。但是,当乔尔到了位于阿拉巴马州乡下那衰败的斯卡利庄园,他的父亲却无处可寻……
《南京人》
本书是南京作家叶兆言的散文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和敏感多思的作家,叶兆言对南京这个城市有着独特的深刻的体察,对于南京的城市氛围、南京人的性情习俗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把这些体察诉诸文字,形成了这本《南京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