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看上去很美很繁荣
标签:
中国移动网络小说手机终端出版杂谈 |
分类: 热点·聚焦 |
所谓手机阅读,是指利用手机为阅读内容承载终端的一种移动阅读行为。用户一般通过手机阅读新闻早晚报、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动漫、资讯等内容。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及用户对手机阅读接受度的不断提升,手机阅读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继手机游戏、手机彩铃之后,手机出版的“新宠”。
手机阅读渐成习惯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最新公布的第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23.0%的人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而手机报和手机小说是我国国民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令人意外的是,农民更爱手机阅读。另外,易观国际指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2.55亿,远远超过2009年的1.55亿。
“第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提到,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群体中有52.0%是农村居民。从年龄结构上考察发现,手机阅读群体63.3%集中在18周岁~29周岁这一年龄段,27.7%集中在30周岁~39周岁这一年龄段,6.8%集中在40周岁~49周岁这一年龄段,2.3%集中在50周岁以上年龄段。在21周岁~25周岁之间的集中度最高,有近4成(39.3%)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一半以上(51.7%)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
而手机阅读群体中有近6 成( 59.1 % )通过手机“听音乐”,51.8%进行“手机QQ、飞信”等交流活动, 6.2 % 通过手机发送“微博或博客”。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通过手机进行的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阅读“手机报”,占到55.3%;其次是阅读“手机小说”,占到43.1%,再次是“用手机浏览网页”排第3位,占到28.1%,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占到10.5%。
这些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网络应用的热情日渐高涨,手机阅读已成为用户的一种消费习惯。
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习惯以及数字出版等方面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有坐下来静一静的时间。很多人没有大块的阅读时间,只有诸如上班途中、旅途中、睡觉前和等候等零碎时间可以利用。手机阅读凭借其随身携带、交互性强等优势赢得了海量用户群,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可以说,手机在阅读领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手机可随身携带,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二是手机付费方便,可通过话费或其他支付手段实现订阅;三是能够主动传播产品信息,针对目标读者发送图书信息,这是传统出版发行中很难做到的事情;四是读者与创作者可以互动,打通了读者和作者之间过去长期存在的鸿沟。
手机的便捷性、私密性、时效性,使手机阅读带给人们全新的阅读感受。它的即时性,使出版者能随时随地发送、更新内容,订阅者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信息。它的互动性,让发送者之间没有隔膜,订阅者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手机出版平台,直接实现交流互动。它的个性化使出版者可按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根据订阅者的需求提供分类信息,传播更具个性化。
披着光鲜的外衣
2010年是手机阅读大出风头的一年,中国移动将其手机阅读业务正式商用,并在去年年底宣布收益颇丰。同时,中国电信也紧随其后推出了手机阅读业务,并将在今年商用。一家与移动阅读基地有密切合作的内容商表示,自与中国移动合作以来,该公司年收入过亿元。很多专家及业内人士也在不断论证着手机阅读的大有可为,潜力无限。
与此同时,在记者采访的众多出版社中,大部分人表示,出版机构投入多回报少,虽然手机阅读市场发展迅速且收益很大,但赢利大部分归别人所有,鲜有从中获益者。现在出版社与运营商的合作,表面上是四六分成,出版社占四成,运营商其中还六成,这其中还包括技术的10%的换装费用。但算下来,出版社也许只能拿到“四成里”的80%。而且出版社不能进入运营商的后台,也看不到他们的销售数据。所以对出版社而言,手机阅读仍然是一个“虚假繁荣”的景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个词便能概括—— “ 垄断”。作为手机阅读的直接供应商,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手机阅读市场。
一般的手机出版产业链包括手机终端制造商,如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等;移动网络运营商,中国主要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服务和内容提供商,即提供手机出版物的服务机构,以手机阅读提供商为例,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小说网和各地出版社等;技术和平台提供商,是指协助和协调服务内容提供商、手机终端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兼容的技术支持、设计和建设厂商;另外还有移动支付渠道,是使用户能够直接通过手机对手机出版物进行付款的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中国移动的代扣平台等;最后是手机阅读用户。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健全的手机出版产业链应该包括至少5个相互协作、制约而又相互独立的功能模块。
我国现在的手机出版产业链则仅仅包括3个环节:服务内容提供商以及以外国厂商为主的手机终端制造商、三大移动网络运营商、用户。而常规产业链模型中的移动支付渠道基本完全直接由三大移动网络运营商在提供网络时同时承担,而技术和平台提供商则由手机终端制造商、服务和内容提供商各自独立设计完成,这样的产业链打破了各环节间相互协作、制约的关系,网络运营商占据了主导和统治地位,成为整个手机出版产业的把关人和幕后决策者,网络运营商甚至决定了手机出版物的内容、平台、协议,并且强制从用户向服务和内容提供商支付的费用中抽取高额的手续费用。
要想解决这种“ 垄断” 现象,各个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网络出版商应积极在手机出版赢利模式上达成共识。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支持出版业建立数字出版公共销售平台,对所有的内容销售商实现透明开放,内容提供商应自主定价。
“劣书”驱逐“良卷”
而更加令人担忧的则是手机阅读的内容。阅读行为调查中心所作的《手机阅读分析报告》中指出,消遣时间仍是手机阅读最主要的作用。手机阅读能够在路途中打发时间,放松紧张的工作压力。相对于书本的阅读,手机阅读的功利性较低,娱乐性较强,也因此被冠以“浅阅读”的评价。
在调查中有48%的读者都认为手机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并不能真正从阅读中受益,这也是目前手机阅读的突出缺陷。另外,52%的读者并不认可目前手机阅读市场的文本质量,其中诟病最多的是文本中错别字较多,而内容低俗的问题紧随其后。可见,从读者的真实需求来看,手机阅读的文本质量仍然需要有所提升,手机阅读并不仅仅是提供给读者娱乐消遣的途径,其内容质量也是重中之重。
记者登陆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网站发现,在“全站畅销榜”上,排名靠前的都是《斗破苍穹》《我的警花老婆》《很纯很暧昧》等网络文学,鲜有正规出版物的身影。而分类排行榜中,也以都市言情、穿越玄幻、武侠传奇、灵异悬疑等类型为主。分类榜中虽也有历史军事、名著传记等榜单,但点击及下载次数与其他类型相比相差甚远。
可以说网络小说对正规出版物的冲击,在手机阅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规出版的小说因为电子版的泛滥和出版机制的限制,内容尺度不能放开,在互联网上拼不过网络小说,在手机上更是拼不过。手机阅读上用户付费的内容还是以网络小说为主。运营商因为网络小说能赚钱而大量采购,网站看到网络小说赚钱而大量跟进、挖掘作者,鼓励写作,作者看到网络小说赚钱了,就会投身进去……由此也就造成了手机阅读内容质量偏低的现状。如此,便形成了“劣书”驱逐“良卷”的尴尬境地。
另外,手机出版内容审核的缺失,也是制约手机阅读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手机阅读的出版主体很难界定,正因为出版主体存在争议,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也就成为一大难题。
事实上,手机出版的作者可以不需要经过出版单位的审查,就将作品公之于众,这对现行的出版物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导致出版监管失去应有的效力,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例如:传统媒体最忌讳的一稿多投、内容低俗、抄袭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大量内容低俗和侵权的作品进入手机阅读市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也破坏了著作权人、服务商与手机受众之间利益的平衡,造成著作权保护的困难,不利于手机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
当今,手机阅读市场表面看上去很美,但无论是手机出版自身还是手机阅读市场,都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和不完善的地方。
的确,手机出版与阅读这一充满吸引力和巨大潜在价值的市场,势必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竞争的热点。不过如何探索并开发好这片蓝海,将是对我国的出版业以及政府的巨大挑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