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而写作”——访台湾最负盛名的散文家林文月

(2011-02-21 14:12:46)
标签:

林文月

日本

《源氏物语》

读中文系的人

《随园食单》

文化

http://a.xhsmb.com/res/1/1/2011-02/18/A20/res01_attpic_brief.jpg



□本报记者 白玉静

    她生于名门,外祖父是有“台湾太史公”之称的连横,表弟是连战,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更师从文学大家台静农。

    她年已七旬,以“三笔”风靡台湾地区:一笔关乎学术,有《澄辉集》《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等研究著述;一笔是文学翻译,引介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文学作品,被译界视作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最佳人选;再一笔则是散文创作,30年来苦心经营出《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遥远》《午后书房》《交谈》《作品》等抒情作品集。

    她就是林文月。日前,她的三部经典散文作品《读中文系的人》《拟古》《回首》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这个名字,也许尚未被更广泛的大众熟知,却已经是各地中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长久以来的偶像,拥有学者、翻译家、散文家三重身份的她,曾执教于台湾大学,2007年与余光中等人获选台湾大学“杰出校友”,其人其文曾被文学评论界拈来与张爱玲相提并论,但更有年轻的粉丝说,娟秀文雅、往来无白丁的她是又一个林徽因。

        出身名门,误入中文系

    林文月1933年出生于上海日租界。父亲林伯奏是台湾彰化县北斗镇人,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赴上海,进入日本人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上海分校,毕业后在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上海支店任职,并从事房地产生意,在上海虹口一带有不少房产。林文月就是在那里出生并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多年,而她曾因被店主善待而念念不忘的家边小书店,据众多学者考证,正是著名的内山书店。

    在日本占领台湾的年代里,依据《马关条约》,台湾地区居民都是日本国籍。小学五年级以前,林文月一直在上海接受日式教育,由于年龄尚小,父母也就没有给她讲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历史,她“一直把自己当日本小孩”。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战败那天,在小学操场上,她跟日本同学一起哭,“以为自己是战败国的子弟,过两天,才发现自己是战胜国的公民。”

    所以,在林文月的回忆里,小时候的身份一直是不定的。“我最先会讲的是日本话,在家还会说点上海话。回到台湾,我不会讲台湾话,国语也不会。但对我来说,讲日本话最方便,突然之间就要改变我的生活和习惯。所以,最初在台湾上学时,我用不熟悉的台湾话来解释我更不熟悉的国语,后来才慢慢习惯。”那时的她自然想不到,正是这样复杂的身份,使得她可以比较客观地看事情并作评价,日式学堂的启蒙教育,也为她日后翻译《源氏物语》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她的散文作品《回首》中有专门记述她如何做了一名中文系的人,并是如何走上日本文学的译介之路的文字:

    “我第一次踏入系主任办公室求见台静农先生,是大一即将结束时,为了申请转至外文系。事实上,报考台大时,我的志愿是外文系,由于高中时期几乎所有读文科的女生都以考入外文系为目标,反俗叛逆的心态令我临时改填‘外’字为‘中’字,遂入了中文系。我向系主任羞怯嗫嚅道出转系意愿。台先生看我一眼,又仔细翻阅我的成绩单及其他数据,说:‘你念得很好嘛!不要转了。’始料未及的景况,令我语塞。我大概是没有准备好接应那种景况的答辩的吧,只得红着脸退出办公室,系也就没有转成。若干年以后,我写过一篇《读中文系的人》,慷慨力陈读中文系的意义和价值。那是我的肺腑之言。”

        翻译《源氏物语》,走上译介之路

    1969 年至1970年,林文月意外地获得赴日本进修的机会。她选择了京都。因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为日本汉学研究的重镇,其图书馆的东方学术数据最为丰富,而且人文科学研究所内,有汉学的集体专题研究传统,是她所向往的。此外,京都为日本的故都,有千年的文物、名胜古迹,其四季行事之优雅,也是吸引她的因素。

    她在《回首》中写到:在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内,我的正业是提出一篇中古世纪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了日本平安时代的巨著《源氏物语》。皇皇百余万言的书。我从图书馆借回去,客居异乡的夜晚,往往坐卧六席的榻榻米房内,浏览入神,但是当时全然无意要翻译此书。分量太大,文字太难了。岂料,两年后重赴京都,参加一项国际笔会,提出以日文撰写的论文《桐壶と长恨歌》,竟成为日后译注《源氏物语》的导因。在前后五年半的翻译过程中,千年前以京都为舞台背景的这本书,透过一字一句,时时提醒我那年的亲身经验。书中记述的有些节令行事,至今仍留传着,我曾经赏览过;许多城内及近郊的场景文物,我也认真面对过;至于四季更替的自然界的变化,虽然是匆匆,却都一一体验过。正如平冈先生所说的,我也正觉得《源氏物语》对于我,仿佛不只是文字的,而似乎更在我的记忆里、身体里。《源氏物语》译毕后,日本古典文学的译介,又成为我执笔的另一途径。二十年来,次第完成了四种平安文学的重要作品译注。虽然生活愈形忙碌,却也更为丰沛。这一切的变化,冥冥中,实与游学京都的那一年关联着。然则,京都,也许可以说是我心灵的故乡吧。

    林文月翻译的《源氏物语》被誉为翻译得最好的一本。当问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她说,“很多人把我翻译的《源氏物语》和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相比较。其实由于当时两岸消息封锁,我和丰先生都不知道彼此在翻译这本日本著作,所以我们都没有看过对方的译本。我是直到丰先生过世之后,才收到朋友寄过来丰先生的版本。我认为丰先生的翻译方式是非常容易被国内的读者所接受的,他把《源氏物语》用类似《唐人传奇》《宋人话本》的形式翻译了出来。而我的版本则更重在忠于原著精神上,包括语言习惯和文字风格,都沿用了原著的表现形式。这两个版本都各有特色,无法比较。”

    那么在翻译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她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有足够的敏感和仔细,站在读者的角度,同时去揣摩原著作者的表情、声音、语调、动作。二是不要改变作品的原味,即便他的写作方式与中国人的习惯写作方式有所不同,也要保持原有的文风。翻译不是创作,它比创作更需要敏感。它不是个人风格的体现,而是根据不同的作者,他们在文字中呈现的不同形貌、特质来发挥。《源氏物语》原著的表现形式是华丽而委婉的,《枕草子》则是一个直爽的女性主义者的文风,而《和泉式部日记》就是一个柔弱女性的文笔。我在这三部作品的翻译中,一直在变换自己的身份,就是为了和原著更接近。翻译者就如同演奏者,要融入作曲家的心里,就必须好好揣摩他在曲子里倾注的感情,才能将他的心意完好地表达出来。”

        学者、作者、翻译者,三者合体为最佳

    学者、作者、翻译者,这三种身份所需要的特质都不一样,学者需要严谨的态度,作者需要天马行空的创作,而翻译者则需要在原著的基础上有灵动的发挥。当被问到自己最喜欢哪种身份时,林文月说,“三种身份的混合体是为最佳。学者不能冷冰冰的,创作者也需要文字的基础。当你是一个学者,需要研究别人的作品,作家的身份有助于帮你体会作者的心境。当你是一个作者,需要天马行空的创作,学者的身份有助于帮你了解你和文字的关系,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翻译者的身份,则本来就结合了学者的基础和作者的创作,这只会让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加顺利。说到喜欢自己的哪种身份,我其实对三个身份都不够满意。我相信我还能做得更好的。”

    林文月曾经说过,无论是诗还是文,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多种的样子。那么在她的心中,如今这个时代,呈现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她说,“唐朝的文化之所以璀璨,是因为有白居易、李白、李贺等等许多风格不一的文人存在。他们每一个人独立开来已经非常夺目,而他们身处同一个时代,这个价值就更大了。这就是一个大时代应有的各种面貌。在我们如今的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文化管道很多,受到国外的影响也很多。所以这势必是一个多元的发展趋势。保留自己独有的、从古至今不变的文化传统,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应有的面貌。什么样的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我觉得只要用心写,都是好文字。但有一点不能忘记,千万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而写作。”

    除了兼做学术、写作和翻译之外,林文月更是一名懂得生活的优雅女人。她所撰的《饮膳札记》在老饕心目中堪比袁枚的《随园食单》,“袁枚是遣家中厨师四处学艺,我则是亲身尝试,台静农先生、许世瑛先生(鲁迅故交之子)、董桥、林海音、三毛,都曾在饭桌上捧过场。学生笑我做菜像做学问,记了许多笔记——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用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而今再度翻起,许多师长已经故世,许多朋友已经离散,更是唏嘘,才会把这些笔记上的饮膳往事记录下来。”很多人因此将林文月视为林徽因式的文化沙龙的最佳继承者。多年前她直言:“我实在不佩服现在那些只知道写论文,从不敢进厨房的女教授。人生岂不就是苦乐参半?一个女性教员和家庭主妇有甘有苦,实在也是应该的。”而今,淡然许多的她选择更委婉的说法:“我觉得我必须要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女人,再做一个学者、作者或者是翻译者。”

        图书链接

    《读中文系的人》

    这本书共收22篇长短不等的文章,作者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部是分文随笔类;第二部是赏析评论类;第三部是近年来翻译《源氏物语》的相关文章。作者之所以把这三种类型不同的文章收在一起,乃是因为尽管内容性质有别,却都是读中文系的人始终努力用功的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又与在台大读中文系的那一段日子有深厚而又温暖的关联,因此书名也已《读中文系的人》命之。

    《回首》

    这是林文月最新散文随笔作品,举凡阅读、交谈、听歌、旅行,或访旧怀人,无不委婉,真挚,最见文心神情于深度刻画之往事追忆中。而本书同时也是作者回忆师友长者之作,文中多次提到她曾在中文系读书时的岁月以及当初的同桌、挚友及恩师。林文月以淡墨纤悉作散文,笔端冷热互出,思维与抒情绮错构成,景象宛若,人物复栩栩然如生,令读者想念不已。

    《拟古》

    《拟古》辑集林文月散文系列作品14篇,以前人的文章格调为摹写对象,其中华美厚重的文笔是之前所未有的,此为吸收拟古对象的优点加以自己风华而成,初看若游戏笔法,实则深具实验性与批判性,可说是开创了一种写作方式。此书兼及古典文学研究、日本文学翻译以及散文写作,恰好体现了林文月之“三位一体”,贴近文学青年阅读,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