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圳“读书月”图书推荐活动的疑惑
(2010-12-09 13:39:54)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读书月”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优秀青少年读物推荐书目”“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体现出普及性、大众性;二是“年度10大好书”评选,代表主办方对深圳城市精神、阅读品位的理解和引导,具有一定高度和精英性。
前一种大众性书目,“读书月”活动主办方称广泛征求过社会读者和专家的意见,并经专家论证和有关会议审议方通过。但颇令人疑惑的是,在每年11月举行的推荐书目活动,按理说入围的标准应包括明确的时间界限(上一年11月至当年10月出版),但历次都有当年11月出版上市的新书入围,以至于出现一些图书被推荐,显著拉动其在珠三角地区的销售后,却被读者在网上评价为“水货”“粗制滥造”的情况。此外,还有在上一年11月之前出版的、市场反响和专家评价平平的书籍入围。这不禁令人怀疑,一些图书并不是以其质量、读者喜好或专家评价而被选入推荐行列,而是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公关运作的结果。主办方如果要澄清这个质疑,就必须公开他们征求读者、专家意见及有关论证的详细情况。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情况,在大众性的推荐书目中,科技或技术创新类图书寥寥无几。第9届(2008)、第10届(2009)“读书月”推荐书目的科技生活类中,还充斥着饱受恶评的养生图书。按照其延续逻辑和评选口味,今年应把“绿豆大师”张悟本的作品放入榜单,才相匹配。
同样,在今年“读书月”的“年度10大好书”的50本入围书目中,也只有《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一本勉勉强强能跟科学扯得上关系。难道说,深圳人只需要读一些冷门、晦涩、小资风情的小说,其精神世界不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滋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