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籍时别忘了人
(2010-10-19 14:41:22)
标签:
英德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邱晓刚(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以下建议和意见,缘于学期一开学手对两种书籍进行的抢救性修复。
一是《世说新语补》20册,刘义庆(宋)撰,何良俊(明)增,刘孝标(梁)注,张文柱(明)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茂清书屋刊本。此书为二次修补,前人用以托代补的方式进行了全部托裱,而托裱上去的纸为另外几种书页:其中有《算学入门》《四书题镜》和《四书撮言》。从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查到北大有两种:《算学入门》三卷,周广询(清)辑录
二是汉英字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伦敦1912年出版的特大字典,书厚14厘米,精装纸板为33.5×26厘米,书页为32×25.5厘米,全皮精装。多年前就发现此书的破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对其进行修复保护。本学期准备对此书进行抢救性修复,是由于上学期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参加了德国专家举办的西文善本书修复培训,因此想借学习刚结束的一点动力来完成对此书的修复,特别是如果有问题还能及时与外教老师和同行进行交流探讨,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但谁知,在对《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进行的准备工作中,出现以下的现象:由于此书几十年不流通,加上破损,灰尘霉菌在所难免,特对其进行清洁以便在修复前建立档案。但在对全书进行除尘时,刚接触数10页书页,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由于缺少防尘设备和一些除尘工具材料,在停下时,突然发现手臂上出现以下过敏现象。
右手由于接近书的时间长一点,所以受的影响大和严重。
左手只是压在书上,所以受影响轻一点。
通过这次由于书籍灰尘霉菌而感染和过敏的情况,让我想起在香港、澳门参观图书馆修复室时,发现他们的工作台上都有一台吸尘装置,这样可以将书籍上的部份灰尘霉菌吸走,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今天,在重视抢救各类纸质古籍文献的同时,也希望我们不要忘了对人的保护。因为长年累月与灰尘和各类书虫、霉菌打交道,已让许多纸质古籍文献修复的同行出现了不同的过敏现象。就我本人而言,就已有多次出现过敏和不适现象。因此,在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的同时,还希望各级领导能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级各类古籍修复中心及古籍保护重点单位,在重视和加大古籍保护投入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古籍修复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能安心于古籍修复工作。故我建议,应该普遍给古籍修复台上配装吸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