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万卷书”后的思考
(2010-09-06 08:50:56)
标签:
书标万卷书半衰期条形码索书号杂谈 |
分类: 图林·漫步 |
□图谋
作为我校图书馆馆藏大调整的“壮丁”之一,在为期4天的劳动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搬运图书。大概搬运了3万多册图书,而且大多搬过两次,有的甚至更多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此番经历“搬万卷书”,大概会是百年一遇。一边搬,一边在作一些观察与思考,勉强算“读”过万卷书,写点“读”书笔记。
一、书标脱落问题。贴在书籍上的索书号(书标),有很大比例脱落了。书标需要及时修复,否则无法使用。据我的观察,重新贴这个书标比较麻烦。要先根据条码号,在系统里查出该书的索书号。刚开始的书标是批量打印出来的,重贴时估计得用签字笔写。假如在编目过程中的贴条形码环节能用铅笔在条形码附近再记一下,也许将来会有用。此外,最好是在编目过程中贴书标的环节用胶带把书标加固一下。一是因为该部位在使用过程中磨损比较严重,二是易脱落,特别是在大批量倒架或打包的时候。
二、馆藏发展问题。馆藏发展指在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图书馆文献,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基础。例如我馆借阅一体的社科文献中心,只能容纳5万册左右藏书(不含外语类、经济类、文学类),180个阅览座位。很大比例有5个以上复本,甚至有的超过10本。目前大都保持3本,其余复本转移到二线书库。这样处理是很有益的,因馆藏空间很有限,需要精打细算使效益最大化。中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6年,外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8年。考研类图书老化的速度更快,估计半衰期约为3年。如果超过6年,该进三线书库,甚至直接剔旧了。
三、图书遗失问题。我馆将新书借阅中心的图书彻底对口分散。本来可以按类批量调拨,直接打包处理,这样更加便捷有效。然而采取了逐本调拨的方法,据说主要是涉及图书遗失问题。新书借阅中心有数百本图书遗失(约为1.6%,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是否属于正常范围),担心下一步职责界定更加复杂化,因为涉及多个馆藏地。图书遗失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有的图书是因为乱了馆藏地,一时半会难以察觉。有的图书是因为书标脱落等原因,未及时修复到位。大量图书逐本调拨可能存在遗漏,不排除有少量图书可能真是被偷了……
其他还有一些小细节值得注意。图书形态各异,致使条形码难找。比如:有的图书加了保护套,需要先给它脱掉外套。有的图书有很多空白页,要翻若干页才找得到;有的图书是从后往前编排的,也就是说条形码在书的最后几页。书架上的书,有的踮起脚尖都难以够到,有的恨不得趴在地上才行。有的书架非常满,有的比较空,控制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政治类(D类)图书非常多,而哲学类、军事类则比较少。有的书很“另类”,比如艺术类图书,形态万千,常规书架难以安身。如此等等。
馆藏大调整是比较忌讳的,劳心劳力是必然
的,还将产生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比如因打包及搬运损坏甚至损毁了图书,因书标脱落等影响了图书的正常利用,因大量图书的逐本调拨且经手的人多而存在一定比例的遗漏……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制定馆藏发展政策,系统地确定本馆文献资源长期发展的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规范;一方面,全员参与的馆藏大调整,是很好的对馆员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道是“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