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人走眼,他捡漏——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2010-08-31 13:45:36)
标签:

文化

别人走眼,他捡漏——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本报评论员 江水

  钱文忠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里面是有自己特点的。作为东语研究专家季羡林的弟子,他先是用与自己所学非常相关的《玄奘西游记》一炮走红,等于是为《西游记》作的长篇注释。这一点,别人还真未必讲得出来、讲得好。你看“百家讲坛”的诸多题材,除少数外,讲起来绝不是某个教授的“专利”,而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几乎做到了这一点。正当读者(听众)思忖钱文忠在此之后还有什么可讲(别人没讲过),还有什么“捡漏”的好机会时,他却出人意料地讲起了《三字经》,反响也不错。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与《玄奘西游记》的绝大不同是,前者简直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或许还被不少教授视为“小儿科”而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献拙”呢。什么叫“捡漏”?钱文忠这就叫捡漏。
  其实钱文忠讲《三字经》,是真够“普及”的,语气姿态颇像语文老师给小学生讲历史故事。但事实是,知道这些“小儿科”故事的人并不多,于是就有了市场,大市场。这不,《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又出来了,钱文忠打的这套拳套路简单(起码不复杂)但招式却很多,可持续发展空间太大。可以设想,接下来可以解读《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别看这些东西以前被视为“蒙学”,那是以前,搁现在,40岁以前的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有几个全懂的?“国学普及”概念近几年来被不断提及,但是该普及到什么程度,未必全都想得明白。很多看似老百姓“该懂”的东西,其实他们并不懂,这也就难怪《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会如此热销。
  孔庆东在钱文忠载誉“百家讲坛”归来时说:“你出名的时候早该到了”——信哉。别人走眼,他捡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