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舍恩比黄禹锡大胆——评《科学之妖》

(2010-07-09 15:09:48)
标签:

科学之妖

超导体

学术造假

学术腐败

黄禹锡

文化

舍恩比黄禹锡大胆——评《科学之妖》

□本报记者 江水

当今社会,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但有谁写过这样一本针对于此的“专著”吗,并为此不惜辞去工作4年?
《科学之妖》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写作背景是:一位叫舍恩的物理神童谎称自己发现了一种由塑料制成的新型超导体而声名远播,但5年之后,整个科学界才明白:他的研究是一场骗局。这期间,竟有无数的顶级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支持舍恩的理论——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事件。
令我不明白的是,学术腐败“好操作”,如在国内,申请一个不疼不痒的课题,就能领取可观的项目经费,大不了研究“成果”难以致用而被锁起来,但经费提成也够买这买那了。再如抄袭舞弊、钱学交易、权学交易,也不一定会曝光哦。但有一些学术造假却“不好操作”。以舍恩为例,“塑料超导体”总有一天是要拿出来的,能瞒几年?不由想到了韩国的黄禹锡,又与舍恩不同。黄禹锡宣称的干细胞克隆研究成果,一是研究数据多报了数量,二是有在没彻底研究出成果之前“提前”公布的动机(也许过几年,真正的成果就出来了捏)。于是,研究经费滚滚来。而舍恩的“塑料超导体”呢,也许在多少年内都是天方夜谭。即便经费也能滚滚来,但10年后仍无法圆谎怎么办?所以我说,还是西方人敢干,舍恩比黄禹锡要大胆。
本书告诉我们,科学的背后有时像餐厅的后厨一样见不得光,别把它想得太神圣了。2009年11月的哥本哈根“气候门”不是已让我们领教了这一点吗?是什么让科学妖化?是权名利。
本书作者瑞驰女士以科学研究般的勇气和执着,探究科学研究中见不得光的一面,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科学之妖”一词无疑是译者的贡献了,形象生动,颇具“创译”——他应该感谢自己所学的中文。

《科学之妖》
[美]瑞驰著
周荣庭译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定价:38.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