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看不见“风景”的房间
(2010-07-09 15:35:51)
标签:
书卷气爱书青藤书屋我的书斋徐渭文化 |
□荣方超
满架琳琅,汗牛充栋,可谓“书斋”乎?
布置一个书斋,显然不算难事。“宜家”一顾,各色书橱应有尽有;网上一游,书房装修设计、装饰搭配“窍门”俯拾皆是;书店一逛,可资填充橱柜、装点门面的书籍任君挑拣。如今布置书斋已然变成家居设计者的“拿手好戏”,成为家居“文化装潢”的重要一景。
这样一来,书斋中就有了中式的、西式的、韩式的,古典的、时尚的“风景”可看了,格调不一,足怡观趣。不过,书斋本应不以欣赏“风景”、赏心悦目为旨归的。试想,若充盈整个空间的尽是富丽堂皇、精美秀巧之气,却全无爱书、读书、用书之“书卷气”,这种高雅伪装之下的该是多么的粗俗。盖有“书”有“斋”,亦不成“书斋”,尚缺一味名曰“书卷气”的调料。
《汉语大词典》释“书卷气”云:“指在仪态、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气度、风格”。“书卷气”也即斯文儒雅之内在气质。“书”可购于店铺,“斋”之装点可臻于完美,唯“书卷气”,最是难得。
由此想起了明代文学家徐渭《墨葡萄图》上的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氏之书斋“青藤书屋”,显然已是其“文心画魂”之所在。他的书法绘画作于斯,他的诗文作品亦作于斯。明末大画家陈洪绶慕名来此居住,青藤书屋由此成为绘画史上“青藤画派”的发祥地。斯斋吸引后人的绝不是砖瓦草木,亦不是所藏之书,而是融有徐渭个人魅力的“书卷气”。这“书卷气”来自于主人的生平境遇、学识涵养、才华志趣……失掉这些,便失掉了书斋的精神。
书斋,不一定有实在的形态。当代诗人绿原在应约写一篇《我的书斋》时,颇感为难,因为他从没有过书斋。“据说爱书的人没有一个书斋,要比未必爱书却拥有很大一个书斋的人多得多。看来,承认自己没有书斋,也用不着难为情了……书斋应当是什么样子?有它比没有它又怎么不一样?我一直不太了然,也不太关心。它似乎不单纯是个摆书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很有使用价值的西方学者所谓的Bibliothek。按照它的汉语字面,再加上五颜六色的修饰语,首先总少不了高不可攀、雅不可近的味道”(《我的书斋》)。不过,他最终还是将“书斋”给“写”了出来。他写的是自己和书的因缘,写的是爱书读书的随想,因而也就写出了书斋的灵魂:书卷气。
既然“书卷气”才是书斋之魂,又何必在乎具体而微之斋舍细节?爱读书的“白丁”们,只要有一点“书卷气”,狭窄的起居室,外面的图书馆、书店,甚至天地这个“阅览室”,都可为我作书斋用。
那么,“书卷气”又从何而来?答曰:从真爱书、多读书而来。尤其是真爱多读学业、职业、专业外的“闲书”者,乃可称“真读书人”,其书斋当亦最有人文气息。
因为,读书在可供获取知识、学习技能之外,还可使你获得一份闲庭信步的情趣,一个优雅的外表和谈吐风味。后者于人生而言,可能更具意义。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内有一副楹联,其上联云:“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其中之“味”,乃是通过书籍的精髓来丰富人生的精神内涵,也就是“书卷气”了。
市上有不少关于书斋的书,如《我的书斋》两种(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年版,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书斋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年版)等。步入这些“书斋”,扑面而来的便是浓郁的“书卷气”,使你根本看不见书斋的一棱一角、一桌一椅、一笔一墨。主人的际遇、好恶、学养、风范,足以供修炼“书卷气”作参照之用了。这远比那些所谓的“书房装修指南”有用得多。
即便当下电子书、屏幕阅读蓄势成潮,一架纸本书,一个书斋,也是读书人难以割舍的。倘若纸本书真进了“博物馆”,传统书斋名存实亡,只要有“书卷气”充溢于胸,那么凡有文字阅读的地方,都将是你的“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