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会想到书博会
(2010-05-13 08:43:33)
标签:
奥运分类体系上海世博会布莱克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评论员 胡北
4月30日晚8点10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正式拉开大幕,这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承办的又一国际性的盛会。与奥运会相比,世博会知名度较弱,甚至赶不上世界杯。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人是通过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听说世博会的。据说,在上海世博局内部流传着一个笑话:不少国人在得知2010年上海要办世博会后,第一反应是“世博会。的规模比得上广交会吗?”“世博会上卖什么东西?”“世博会上的东西一定很贵吧?”
“世博会不是商品交易会,世博会也不卖任何东西。”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调侃说。
其实,世博会的历史远远早于奥运会。1900年,法国承办的第二届奥运会还曾经作为巴黎世博会的一部分,现代奥运会之父、法国人顾拜旦想利用世博会来提升奥运会的知名度。当然,由于世博会历时较长,长达近半年,而众所周知,奥运会赛程一般只有15天,两项活动并不合拍,这是顾拜旦始料未及的。不过,奥运会依然从世博会中受益匪浅。
世博会虽不如奥运会紧张和刺激,但世博会的影响比起奥运会有过之而不及。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如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的水晶宫。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横空出世的工业宫中央圆顶大厅罗托纳达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修建的埃菲尔铁塔,至今都是巴黎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此外还有菲力斯摩天轮、阿拉米罗大桥、自由女神像等诸多青史留名的建筑。
科技上的发明创造更是层出不穷,如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贝尔电话、留声机和爱迪生电报以及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的柯达彩色胶卷等成就,在人类科技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反观奥运会,美则美矣,开完就完了。世博会与奥运会,一静一动,一个文明一个“野蛮”,一个如持久的恒星,一个如瞬忽的流星。
世博会发展到今天,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虽沾了奥运会之光,亦提升了奥运会的美誉度。
世博会与奥运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是世界参与国家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两项顶尖级盛会。
说到底,世博会是非商业性的文化盛会,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书业属于文化范畴,世博会对书业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本报编委、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据他介绍,世博会需要利用分类表来分配场地、排列展品。早期世博会为布展的需要,设计了反映主办者办展思想的分类体系。
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一直到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之前,每一届世博会都有一套供展示用的分类体系。
1876年费城世博会,布莱克(W.P.
Blake)设计的分类法吸取了伦敦世博会思想性强、巴黎世博会实用性强的长处,推出了一个由七大类组成的分类法,该分类法在世博会以及分类史上都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布莱克最突出的成就是推出了具有十进制和细分法特点的分类体系,如:2是“制造”,206-216代表“瓷器”;4是“艺术”,410-419代表“绘画”等。很多人认为费城世博会的分类法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形成有过重要的启示作用,理由是布莱克于1872年5月25日就向世博会组委会提交了一份长达42页的分类表,然后散发到了全国各地,并“有可能也发到了阿默斯特学院”。
杜威曾经在阿默斯特学院念书并担任图书馆助理馆员。他于1873年5月8日发表了十进分类法大纲,由此奠定了《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地位。《杜威十进分类法》至今已经出版了23版,全世界有20多万个图书馆使用该分类法。
美国知名世博会学者莱德尔(Robert
Rydell)对早期世博会的分类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世博会分类法是博览会主办者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而且确定了如何把这个世界展现出来。”
1851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届世博会都有分类体系。它不仅用于管理展品,更重要的是反映主办者的意志。后来,当主办者发现面面俱到的分类体系已经无法展示变幻万千的世界,难以表达主办者的意志时,分类体系才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突出人类文明成果的主题体系。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放弃分类法,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主导整个世博会。但芝加哥世博会并没有彻底宣告分类体系的结束和主题体系时代的开始,以后几届世博会有的采用主题体系,有的采用分类体系,有的采用分类和主题融合的体系。直到1994年6月8日,国际展览局第115次大会通过《1号决议》,对主题体系作了明确规定并经过几届世博会的实践之后,世博会的主题演绎体系才真正确立下来。
联想到前不久在成都结束的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其前身是1980年创办的全国书市,2007年才更为现名。
“博览会”加上“交易”的前缀,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大家以为是想当然的,没毛病,而上海世博会让国人进一步认识了世博会和博览会的概念区别。什么是博览会?一般认为博览会是高档次的,是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起到促进作用的展览会。而展览会,是为了展示产品和技术、拓展渠道、促进销售、传播品牌而进行的一种宣传活动。
世博会只展不卖。以世博会的标准来衡量,“博览会”与“交易”并不沾边,勉强放在一起非常别扭,有滥用“博览会”之嫌疑。因此,“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如果去掉“交易”二字,改为“全国图书博览会”,则名正言顺。
应该说,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正在向去掉“交易”二字过渡。但全国书市的主打牌就是“交易”,陡然去掉“交易”,市场恐怕不能接受。从世博会发展的轨迹看,对此也是可以理解的。世博会早期,以产品展示为主,分类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世博会已经过渡到以文化创意为主,主题演绎成为必然,但分类法仍长期与主题演绎并存。
无疑,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正处于这样一个“交易”与“博览”并存的时期,“交易”为辅,“博览”为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举办方大可以忽略“交易”数字,而大谈特谈“博览”的特色与主题。
全国书博会事实上已经成为各地出版集团博览的秀场,传统的图书分类也已经让位于缤纷的主题展馆,如集团特装展馆、数字出版展馆、期刊展馆等。
上海世博会给予了这样的启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越来越凸显博览会的本质,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二者互相印证,殊途同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