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偷书为哪般?

(2010-05-06 08:46:45)
标签:

中学生

书刊

中学图书馆

孔乙己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丁珊珊(浙江省天台中学图书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图书馆的借阅方式也跟着发生变化,由古代的只藏不借,到近代的闭架手工借阅,发展到现在的藏、借、阅一体化的全开放借阅管理模式。这种超市式的借阅管理模式不仅使借书手续简化,效率提高,方便师生,而且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和利用率,使学生能跟图书零距离接触,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但是,在给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少数品德不良的中学生创造了偷书的机会,学校图书馆偷书、毁书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每年有2.0%的中学生曾经把图书馆的书刊带出去,造成图书馆馆藏资源流失。
孔乙己因“家贫无从致书以读”而偷之,可这些“90后”学生过着食有鱼肉、穿有名牌、行有轿车的人上人生活,为什么还要偷书呢?
  剖析学生偷书心理——
  1.偷懒心理:学生在借阅过程中对某一章节、某一段落或某一本书比较感兴趣,摘抄在笔记本上字太多、太麻烦,而且在图书馆又来不及看,就干脆带走了之。
  2.贪小便宜心理:有些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图书,不想自己掏腰包去书店买,就想法子上图书馆偷。
  3.霸占心理:对于一些社会上或校园里流行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刊,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等,有的学生想先睹为快,光是阅览课的时间看不完,先放在图书馆,又怕被其他同学借走,因此就动了占为己有的念头。
  4.变相的偷窃心理:图书馆里部分藏书比较珍贵,有价值,而且别处没处买,学生想捞走,借后就故意说丢失了,宁愿花些钱赔偿,以得到该书。
  5.窃书不算偷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深受孔乙己的影响,认为小小一本图书、薄薄一本刊物拿走看看也无妨,因此就顺手牵羊。
  6.模仿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本来没有偷书的想法,看到周围有个别同学有这个举动,就受到传染,认为人家可以这样,我也可以,就想试试。
  7.变态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偷书并没有什么目的,有时将偷来的书扔掉或送人。他们经常有种克制不住的偷窃冲动,大到钱物,小到学生证,无所不偷,以此来寻找刺激,满足变态的心理需求。
  8.无意识心理:这种学生是为借书而来,但因在图书馆里看晕了头,不知不觉将书刊带了出去,出去以后才发现自己没有办手续,想拿回来又怕说不清,或者认为反正已经拿出来了,干脆就拿走吧,因此图书馆又遭损失。
  针对偷书,可采取如下对策——
  1.加强入馆教育,争做文明读者。
  2.严慈相济,恩威并施。
  3.加强管理,责任到人。要勤于巡查,特别要注意书库的角落、门口以及摄像头照不到的地方,及时发现并制止形迹可疑的学生,在制止时应委婉诚恳,如“你要找什么书?”“我能帮你吗?”“你忘了办理手续”等善意的提醒,暗示偷书学生应引起注意。
  4.配置硬件,完善设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