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问题解答:第三单元-5.丹柯

标签:
2020寒假教材小说作业杂谈 |
分类: 学习辅导 |
第三单元 第5课 丹柯
[行文脉络]
1.序幕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提示]
故事在一开头就为丹柯的出现拉开了序幕:一群生活在草原上,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另一凶残的种族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去了,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越森林到另一片草原上寻找生机。
在这里,小说使用“快乐”“强壮”“勇敢”这样三个形容词是含有深意的。首先,它极力描写森林带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和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致这些曾经享有自由和梦想的“快乐”人群都不再畏惧将自己的自由献给敌人了。而他们又是“强壮”“勇敢”的,并不是身体孱弱或者天生胆怯的人,一方面可见穿越森林的威胁之大,另一方面又写出这些身体强壮的人平素貌似勇敢,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丹柯出现了,“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成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而丹柯这段话也成为全文的题眼,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
2.《丹柯》是一篇以英雄为主题、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一种什么精神?又是怎样突出这一主题的?
[提示]
(1)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质和自信勇敢、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借族人映衬丹柯,凸显主题:在族人怯懦的衬托下,丹柯的自信、坚毅表现得更为突出。
用浪漫主义手法凸显主题: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因而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小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尽想象和夸张,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
以情节的一波三折来凸显主题:在困境面前,丹柯也有过情绪波动,这些波动让我们看到丹柯终究也是族人的一员,他也会有常人的痛苦,但爱与责任让他战胜了自己。情节的曲折发展让英雄的形象逐渐高大的同时也更贴近真实。
3.小说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丹柯》在情节的设置上一波三折。
人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
他由愤怒而怜悯,为了终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
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
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4.如何理解文章隐含的象征意义?
[提示]
高尔基善于在他的文章中运用象征手法,来隐晦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寄托自己的理想。小说《丹柯》整体上是运用象征手法来构思创作的,其中的各个要素均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总体的情节构思就有其象征意义,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象征人们渴望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愿望。
文中高大坚固的大树构成黑暗的森林,象征着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
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象征着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文中的主人公丹柯象征着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其他的人们则象征着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豫的人民大众。
[素材积累]
1.高尔基名言
(1)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2)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3)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4)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5)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
(6)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没有止境的。
(7)时间给勤劳者留下串串的果实,而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双手。
(8)“给”永远比“拿”愉快。
(9)天才出于勤奋。
(10)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和燃烧。胆小如鼠、贪得无厌之徒选择前者;见义勇为、慷慨无私之士选择后者。
2.高尔基火中抢书
有一次,高尔基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他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