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这是形式主义,上海出租车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我从外滩打车到静安寺,司机没听清楚我的目的地,自作主张上了高架,发现不对劲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他妈的!”,而是“对不起!”,然后把标牌打成“空车”,原路返回之后重新计价。
出租车服务的细节他们都想到了,制定出规定,确定出奖惩细则,有争议按规定办事,奖惩一定公平。久而久之,礼貌的问候,洁白的坐椅变成了出租车服务的习惯,再久而久之,上海出租车成为上海这座一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的窗口和名片。
企业绩效考核能从上海出租车管理中得到什么借鉴呢?
一是企业管理是需要耐心和细致的“细活”,而绩效考核更是“细活中的细活”。
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在出租车管理上的细致有目共睹,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深陷于各个小小的细节,而是在细致中始终围绕大局:使出租车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对细致健全的规定和奖惩的落实是需要很大精心和耐心的,上海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也许就在于上海人深入骨髓的耐心和细致。
企业管理最需要借鉴这一点。
日常的管理不需要多少创意,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致。而“没有考核的管理=没有管理”,绩效考核更是“细活中的细活”。“车容不整洁,赔偿乘客20元”;“未按规定打印发票,赔偿乘客20元”这些具体的考核内容有很强的牵引性,并且一定与经济利益挂钩,虽然细致,并不繁琐,既能突出一段时间的管理重点,又方便执行。从管理的PDCA循环上看,绩效考核“位于”管理闭环的最后环节,此节不通,闭环不闭,办事有去无回,管理就有流于形式的危险。
二是绩效考核的贯彻落实是长期的工作,但坚持执行必有收获。
人是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再完善的制度,执行时仍不免出现“弹性”,如果绩效考核执行不严格,各种制度外的“潜规则”就会先是星星点灯,然后星火燎原,最后绩效考核形同虚设而被荒废。上海人天天精细,但并非所有上海出租车司机天生都愿意长期遵守规章制度,偶尔也有车容不整、拒载、宰客等事件发生。就象老农耕田,田间不免滋生杂草,除草是天天不能停的工作。绩效考核的贯彻落实是长期而难巨的,但正如上海出租车管理一样,长期坚持执行必有收获。
三是绩效考核须兼顾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利益。
上海市既对出租车严格管理,也对出租车的数量严格控制,以保证出租车司机的合理收入。这样,由于有了利益保障,数万出租车司机愿意遵守各种管理规定,共同维护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形象,上海市政府和出租车作为考核方和被考核方,达到了“共赢”的效果。企业管理也一样,绩效考核须与经济利益持钩,但对员工过多的罚则招致员工利益过度受损,只会“过犹不及”,使绩效考核招致员工反感,而达不到目标激励和牵引的效果。
精彩推荐:
从上海出租车看绩效考核如何落地(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88c41010009ld.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