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民企老板心中的困惑

(2007-06-21 08:57:03)
标签:

帮办式咨询

周彦平

民营企业

老板

困惑

 解读民企老板心中的困惑

 

 

    ——“公司大了,再也没有人象哥们儿那样找我聊天了”

    ——“博士、硕士没少引进,专家、学者没少请,好的企业没少去参观,公司管理还是规范不起来”

    ——“想授权找不到能授权的人,想集思广益干部就集体哑言,都等我发话,都指望我——难道要把我累死?”

    ——“股东面和心不和,个个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都觉得自己贡献大回报小…”

 

    上个月,我应邀去某民营企业做了一天的培训。两天前,企业的张董事长专程到京找到我,就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征得他的同意,我把对话内容发表在博客上,与关心企业管理的朋友们共享。

 

    张:周老师您好!上次您来我们公司讲课,我那天是有急事没听完,我听副总和员工们说您讲的都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这次拜访您,我想再跟您交流交流,同时还有几个具体的问题请教请教您。

    周:好的,欢迎您来北京,非常愿意与您交流。

 

    张:是这样,上次您也了解一些,公司是我带着两个同学干起来的,现在员工300多人,年销售额5000多万,在行业里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只是表面风光啊,这段时间,我很为几个问题头疼。

    我是直接抓营销的,前段时间一查帐,居然有600万的应收帐款被业务员私下挪用炒股,有的还慌报成坏帐,照这样下去还了得!

公司规模大了之后,再也没有业务人员象哥们一样找我聊天了,我不知道这些部下每天在想什么,很失落啊。

    公司这两年高学历的人才没少引进,待遇给得也不低,培训也没少搞,请了不少的专家和教授,什么美国的、日本的最新的管理名词和管理方法也学了不少,但是仔细想想,真能给我顶上点事儿的人却很少。

现在公司大了,我也知道要规范,但是要授权呢,没有能放心授权的人,要规范呢,公司的效率就慢了,要集思广益呢,中层干部经常是集体哑言,都等着我发话。好象我一天不在,公司就转不起来——弄得我整天忙忙颠颠的,我不想这样,谁不想做个潇洒的老总啊!

    还有一个很头疼的事:当年一起创业的两个同学,现在主管技术的李总和主管销售的刘总,是公司的股东。刚开始呢,三个人抱团打天下,实际投入的50000元启动资金是由我个人借的。公司的股权是我、李总和刘总按50%、30%、20%的股份口头约定的。但公司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资金需求大,所以一直没有分红。去年负责技术的李总觉得股份太少,出去单干,开了一家一模一样的公司,我觉得好合好散也不枉作朋友一场,给了他100万作为补偿,可他的公司不到半年就折腾挎了,他又想回来。我呢,碍于情面,公司也的确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就让他回来了。但是刘总又不高兴了,说李总一出一进得了100万,我呢?

周:张总,您别急。你现在头疼的事在很多其他企业都发生过。既然那么多企业都成功地活着,有不少还活得很大,说明人家肯定解决了这类问题。

张: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看了这么多管理的书,参加了这么多国内、国外的管理培训班,也是名校EMBA,平时看别人的企业都能指指点点,说得头头是道,轮上自己企业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啊!我认为公司现在是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管理提升的速度,现在是需要依靠规范来管理的时候了,但是怎么个规范法,我念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企业,居然还理不出个头绪?

    周:张总,我一直认为企业是一个系统。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存在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于与问题相联的更高一级。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影响你们公司未来发展的症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方案。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领导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化的思维能力,能够一眼洞穿问题的根本。您公司的问题,我初步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产权问题,二是公司治理问题,三是营销管理和信息反馈问题,四是人才培养问题。一句话,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员工成长与公司的发展速度不匹配。

 

    张:对对,就是这么几个大问题啊,弄得我天天烦得很。

    周:作为一名长期在企业里工作的管理咨询师,我认为一个企业成功运营的内涵最重要的有五点:一是对高层管理团队对影响企业运行的重大问题能够形成共识;二是高层管理团队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运营的基本架构和规则;三是企业的运营架构和规则能够上下达到有效沟通,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四是必须对企业运营的规则进行强力推动;五是企业的成功运营需要对市场的感觉有效判断的能力和一些运气。

 

    张:怎么讲?

    周:就说您吧。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三个好朋友抱团打天下,都想着把公司做大了,这个时候,象产品售价呀、技术研发方向呀这些重大问题可以很快达成共识。然后呢,你负责市场,李总负责技术,刘总负责销售,分兵把口,这架构就有了,规则呢,大家商量着办,由您最后拍板,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沟通,更不用说了,低头不见抬头见嘛,大家又都憋着股创业的劲儿,就算争个脸红脖子粗最后也能和解,为什么?都是为了能做大嘛!最后一点对市场的感觉有了,再加上必不可少的运气,这些因素凑一起,得,您这公司就做起来了。

您再看看联想那样的公司,说并购IBM的笔记本和台式电脑部门,董事会一决策,立刻就达成共识了,即使有人事前坚决反对,决议形成后也不说话了——人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文化。

    第二,联想是出了名的治理严谨和管理规范的公司,长久以来,关于这些规则早已深入人心,为员工所理解和接受,甚至引为自豪。

第三,联想有监事会,有绩效考核,有末位淘汰,这些约束机制能够保障规则的严谨执行。最后,联想对市场的感觉,它有感觉对的时候也有不对的时候,对的是台式机战略,不对的是互联网、管理咨询业务什么的,当然有的也不全是感觉不对了,也很有可能性是运气不佳。

张:嗯,这些我都了解,我想知道我们公司怎么办?

周:说到您企业,也一样啊。现在,刘总就觉得当初20%股份的口头约定没有保障吧,李总呢,了结了股份又回来了,他的股份您打算怎么办?谁都觉得在创业的时候自己贡献最大,现在到底怎样论功行赏,得给兄弟们一个说法吧?说到底您的公司关于产权和治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规则,明确地界定股东、管理者责任、权力与义务的规则。

 

    张:周老师,你的意思是要我把产权明明白白、白纸黑字地挑明?

    周:对,按以前的50、30、20也好,重新确定也罢,张总,您必须把它明明白白、白纸黑字地挑明,所有股东人手一份,给每个人,包括您自己,发一颗定心丸。这事再棘手也得办,得赶快办。否则,人心不稳。您认为公司发展需要资金,暂时不分红,但是你不明确地与其他股东沟通,他们就会认为你可能有意不分红或股权是没有保障的,哪一天刘总呼啦啦带着销售骨干也出去另起炉灶,您怎么办?

 

    张:嗯,回头我好好考虑,李总肯定不能再给他30了,刘总看他的能力和贡献,也不应该给20的。。。

    周:您好好考虑,谁多谁少,关键是大家都能接受。另外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张总,咱也不必一下子弄一整套公司治理的规范出来,但是最关键、最急迫的,是要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这些高管们的定位、职责、管理权限和待遇确定了。

    第三呢,营销管理和信息反馈,这也要通过建立规范、流程来解决,因为现在公司不象以前那样人少,一抬眼所有人都在张总您的眼皮底下,人多得靠规则行事,您呢,抓大、放小。没事还是能够深入基层,跟员工交交心的。

 

    张:周老师,光靠规则、规范能解决我这些麻烦吗?

    周:建立规则相对容易,可以学习和借鉴那些成功企业成熟的管理规范。遵守规则呢,就象足球比赛,有一套大家都认的游戏规则,有一个严格执法的裁判。

运营一个企业真正的难点,一是对重大问题难以达成共识;二是已经达成的事情,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理解和沟通;三是对机遇的把握。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仅靠获得的信息是不够的,因为信息难以穷尽。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信息都是过去事实的反映,对未来的判断,更多的来自于我们是怎么看待的,确切地说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成功的企业几乎都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有一个好的领导团队,面对环境的变化能及时提出一个个策略,果断决策,关键是执行。

 

    张:周老师,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决策力,简简单单一句话,放在现实就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和把握了。

    周:是很难。张总,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唯一验证的是业绩,作为企业的一把手,一定要系统思考、大胆设计、小心求证、分步实施,把企业做为一个整体,看透了,管理就不难了。我建议您看看《如何何简单地看待一个企业》这篇文章,可能对您会有所帮助。

 

    张;好的,谢谢您!有机会邀请您到我们企业现场指导,并探讨深入的合作。

 

(周彦平帮办式咨询,追求“齿德兼优”  http://blog.sina.com.cn/magtconsult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