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理财师正在办公电脑上查看国内外股市近期走势情况。门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本行的VIP贵宾客户,一位民营企业家。敲门进去后,两人互相问候了几句。赵先生就开门见山,直奔这次来的主要意图:想买点银行理财产品。
“理财大师,最近一段时间哪种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卖得好啊?”
“赵先生,你算是问着了。我手头上正好有一份资料显示:最近一两个月信贷类理财产品卖得非常好。咱们通过数据来看看,9月份投资于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相比8月份增幅高达69.4%。其中,人民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335款。”
“继9月份的高潮之后,信贷理财产品在10月依旧延续热销。同时,它的收益也同样惹人眼球。9月份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上月提高了11个基点;10月,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继续保持着稳健且较高的收益率,多款1年期产品到期都达到6%甚至更高的实际收益率。相比1年期定存2.25%的收益率要高出许多呢!从近期发行的信贷类产品期限来看,6个月以内的产品占绝大多数,甚至不乏15天、30天等超短期产品,流动性是比较强的。”
“噢,银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听人说过,可是了解得不多,能不能详细的给介绍下?”
“那好吧!要说起信贷类理财产品,先得从源头说起,在去年,信贷理财计划产生背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央行和银监会对信贷额度的控制。为了让贷款的能得到钱,存款的得到较高的收益,银行联合信托公司就搞了信贷理财产品。”
“目前的信贷理财计划,基本可以分成信托贷款和存量资产打包两类。信托贷款的操作模式是,在完成了对借款企业各方面融资条件的审核后,商业银行并不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借助信托公司的平台,从中小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再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款企业的融资,投资收益来源于企业正常的还本付息。这种方式在今年上半年之前一直是主流,不过在下半年尤其是9月份之后,存量资产打包逐渐就变成了主流。”
“所谓的存量资产打包就是银行已经发放了一笔贷款,但在贷款到期前,需要将这部分存量资产转移至表外。操作同样是借助信托公司平台,由信托公司先购买这笔贷款,然后再通过分拆,将大额贷款变成多份理财计划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将这笔贷款转移给投资者。原来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现在在同行业之间也成了普遍现象。”
“那这两种类型从本质上看不就是变相信贷或资产证券化吗?”
“可以这么认为,严格一点说目前是法律的灰色地带。国家金融政策是鼓励创新的,要创新肯定会触及一些灰色地带。不过这类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且运作多年,尚未出现亏本的现象,因此人们对该类产品相当追捧的。”
“我对它没有那么乐观,你给介绍一下这类产品的风险或者说注意事项吧!”
“好,是投资肯定会有风险的!购买此类产品,相当于把资金借给政府、企业,银行面对的违约风险已经完全转移了;此外,以往类似于国开行提供产品回购担保的条款也已不复存在,因此产品一般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一旦发生信用风险,投资者将面临损失。”
“嗯,看到了吧,收益大,风险也会很大的。只是没有到暴露的时候罢了。”
“对,所以在购买时务必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也就是将资金转让给谁使用),一定要选择信用等级高的贷款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或政府扶持项目,像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另外,最好选择有担保或有保本条款的产品,还有就是尽量选择投资期间短的产品。”
“哦,多谢提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有饵,不见钩。从古至今,历来如此啊!”
“呵呵,人之本性嘛!你就别那么多感慨了。您如果想买的话,不妨看看我们行的这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