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传播市场营销 |
分类: 公关笔记 |
还记得以前的一个小品,说的是点子公司,而这点在很多人的感受中,公关就是主要用来干这个,多出点子、好点子,让人记得住的点子。换成另一个说法,就是所谓的创意,但创意又很难,顾名思义,就是得打破固有的传统,创造出新的东西,而创造出新的东西又是何其之难。
在这篇章中,我们说一说创意的逻辑和思路,也许会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创意用在何处?通常大家说起的创意,都得是big idea,然后平地一声雷,脑洞大开,为人记住,成为经典。但现实情况却常常是,big idea难求,即便有一个自我感觉不错的big idea,但又难以执行和实现。
所以在这里,我们去理解创意的时候,首先放低对它的过高期望值,而是平常心对待,即为与常规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却又能更好表达原有诉求的新方式。那么就会明白,创意不是必须单独以英雄式的茕茕孑立方式存在,而是普遍在日常的平常工作内容中处处体现,比如,一篇稿件的标题创意,其中某一段落的创新,某一个概念说法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创意的体现,当把姿态和视角放低到这一层面的时候,至少会使创意实现的概率和可能性变得更大。当然,这种情况,多数会被说是有想法,离创意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似乎还有些距离。
但这也刚好说明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创意可以是具体的点,也可以是一系列点构成的线和面。换句话说,就是创意可以拆分成若干个点,然后再组合成big idea,即创意具备可拆分和可组合性。比如说,某运动品牌想要体现自己在多种复杂的自然环境下使用都很好,如果用一个创意来涵盖,似乎总难找到要点,但拆分成在具体的各个自然环境下的使用,再构成一组,似乎就能突破刚才的难点。
这种可拆分和可组合性,说明创意是可以由不同的资源和要素组合呈现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对这些资源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所呈现的效果也可以成为一种创意的方法和思路。理解这点的意义在于,创意不简单是凭空而来的“天外飞仙”,而是基于既有要素的发现与创造。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发现信息这个根本出发点。
具体到创意的思考上,就是说好的创意要有逻辑出发的原点,即基于逻辑的创意,而非仅仅是基于想象的创意。因为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任何创意的出现,最终都是要对其企业来服务,或品牌、或产品等等,因此这些创意的出发点,始终是建立在企业基础信息和诉求的基础上。提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作为非企业人员,我们容易只站在创意本身的角度去想问题,而忽略掉企业角度,往往容易造成双方对创意内容的不匹配,形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那么说完这些,如何来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呢?结合一些创意达人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向供大家参考,来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
一是,具备对创意对象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的创意才是具有针对性的,这点和我们始终强调的公关的基础研究是一致的,不再赘述。
二是,知识信息的丰富和广泛,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很多创意实践中,跨界混搭往往是创意的来源之一,这实际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资源和要素的拆分与组合,但前提是作为创意人员,首先要具备这些跨界的丰富信息,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组合;另一方面丰富、广泛的知识构成,才有可能打破固定知识体系造成的思维定势,而创意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打破定势思维而创新。很多创意达人,会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展会、不同主题的活动上,以及大量的阅读和体验,来积累足够多的信息,从而再某一刻引爆某一个亮点出现。
三是,对业务形态的足够了解,这是因创意不光要想,还要能操作,那么对于既有的业务形态和技术能力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结合实际的去形成好的想法,并能保障实施。比如,现在流行的VR、AR技术,曾经有某服装发布会,就采用AR技术将真实的模特和虚拟模特结合在一起走秀,引发大量关注,但如果对AR技术完全不知道,这个火爆的创意想必连出现在脑海里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前沿科技和技术的关注,也是创意来源的途径之一。
四是,从小处入手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如前面所说,big idea不是那么容易出现,好的创意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那么养成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并加以锻炼,就为后面提供了先决的基础。这些小处就是前面提到的,文章里一个标题、一个段落,图画中的一个元素,表格里的一行内容等等,时时挑战自己的定势思维和惯性,日积月累,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意人员。
从过往经验来看,在具体的创意方法上,传统的文学修辞手法,可以做创意方法的一个参考模式。比如夸张、比喻、排比、反复、双关等等,都可以是可借鉴的方法。以反复为例,曾在某年春晚期间的恒源祥广告,尽管反复到让大家痛不欲生,但从创意的传播效果上来说,或许是达到了它的预期,当然受众印象的方向恐怕还值得商榷商榷。
创意没有固定的所谓方法和套路,如果有,那就又成了定势思维,这和创意本身便成了悖论。所以,储备信息、挑战思维、厚积薄发,是创意达成的可能路径,剩下的修行就靠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