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关传播应用(三)

(2017-01-12 10:32:00)
标签:

传播

市场营销

分类: 公关笔记

​继续前面关于传播载体的分类来说,分别就图像类和动态视觉类来做介绍。

图像类从早期的出现来说,主要得益于网络媒体的普及,在平面媒体传播为主流的时期,受制于版面大小的限制,以及相对严格的内容审核,使图文形式的表现方式较难实现,尤其是报纸类媒体,个别杂志类媒体会较多的采用图文形式,也是因为媒体本身表现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图像类表现,集中以配图形式呈现,图片选择多以具有新闻性的事件图片和精美的产品图为主,作为文字内容的丰富补充。个别极具新闻性的内容,也可以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现,但毕竟不是这一阶段的主流。

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移动端的媒介呈现越来越多,使得图像类的传播形式越来越普遍,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媒介载体的丰富和不受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众阅读的习惯变化,图像类的形式,更适应于受众碎片化阅读的特点,而且内容呈现更直观、醒目和聚焦,也提高了阅读效率。具体的呈现形式上,也是越来越丰富。

比如采用趣味海报、信息图、漫画等等,形式上已完全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配图,更多以受众喜欢的风格和方式来传递内容。而且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和个人创作的便捷,这些新的形式和表现风格,往往更难以归类,而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即各领风骚没几天,然后又出现了某一种新的方式,快速的替代此前的表现形式。但其根本上还是在围绕核心诉求和用户偏好来展开。对于这一类形式的把握,从这一点来说,则是在于快速捕捉新的形态,并结合核心诉求进行快速对接,较之前面的传统的内容生成模式,更强调快速的响应、制作和决策,在工作机制和模式上也和过去大不相同。

继续谈动态视觉类,在早起,所谓的动态视觉,实际能呈现的就是视频,即以视频形式为载体的各种传播手段,包括电视新闻、专题、微电影、病毒视频、GIF动图、flash动画等等,其传播媒介则在于电视、视频网站等渠道上。这里不以视频作为归类,而是以动态视觉来做界定,实际上是包含了同样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新的变化,即H5等形式,这类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视频增加了互动性,使得受众的接受不再局限在被动获取,而拥有了参与性,无论是简单的划屏,还是游戏互动,使过去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即时参与,和受众沟通的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上述两个类型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信息形式载体的变化,因为媒介形式的变化而引发。比如图像类中的趣味海报,从设计角度来说,和传统海报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传统海报投放载体有限,使得其在表现风格和应用的广泛性上受到限制,但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企业可以随意的在自己官方渠道进行展示,这就给了这类形式极大的发挥空间,进一步刺激了它在形式和风格上的变化。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杜蕾斯官方微博,不局限渠道、媒介限制,充分的发挥创意的价值。

而与此同时,以视频为例来说,刚才提到传统模式中以电视、视频网站为主要载体,客观上会限制受众的接受,因为受众不可能随时看着电视,去视频网站浏览,而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普及,这些内容可以嵌入微博、微信等媒介,而流畅的网络和较之以前低廉的价格,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大大提高,也反过来刺激了此类信息形式的普及和发展。这一点上,过去也曾一度有过“流媒体传播”这一说法的出现,但受限于终端和网络缺陷(可以想象一下2G时代用智能机看视频的感受),最终未能成为主流,而更像是一个技术概念。

这里延伸思考一下,就会提出一个问题: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和模式固化形成的“旧”之间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看待二者的关系,绝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更多的是相辅相成的融合,“新”带来的是更适应受众接受的形式,更精准的把握用户需求,例如采用大数据技术去分析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比如对网页页面采用热点分析技术,可以记录下用户在页面上对什么内容、什么位置、什么形式关注时间更长,从而判断他们的偏好,使得判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这些都很好的避免了“旧”模式下,凭借经验、主观判断的误差。而“新”也不是为新而新,同样也需要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转换,而这恰又是“旧”所反复强调的分析、判断、筛选等等。

新技术的出现,在丰富传统表达方式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旧形式的发展,形式了螺旋式的渐进,对于新事物的快速学习、融合、调整、创新是一个该有的思路和习惯,因为,今天的新终将成为明天的旧,变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发生。不以非此即彼的对立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变化,既不盲从于跟风,亦不固守于故纸,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从业者该有的姿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