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老札记二则

(2013-08-05 23:11:21)
标签:

文化

道·德

    《老子》又名《道德经》,前半截是《道经》,后半截是《德经》。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两者又是个什么关系呢?

《老子·第四十章》云:“万物起于有,有起于无。”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一点信息——德者,有吧;道者,无吧。老子说,万物起于德,德又起于道。

“德”、“得”两字古通。“德胜门”就是“得胜门”。“得”字,现今的写法已经讹变,其初始的形状,是左为“彳”,右上为“贝”,右下为“寸”。“彳”是“行”字的省略,“行”,本义是十字路口,名词动化,成了“走”;“贝”,就是钱,古人以贝为钱,贮贝器也就是存钱罐;“寸”字呢?手呀。从“得”字的初形解读,其意豁然,不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十元钱”吗?拾到钱,不就是“得(德)”,不就是“有”吗?

“道”字,从首从走。我的考证,“道”的具体对应物就是女人的阴道和产道。女人的阴道和产道是最早的人行道,而女人分娩,孩子的头先出来,故“道”字从首从走。这,《老子》文本有内证,其第六章云:“玄牝之门,谓之天地根”,“玄牝”,即雌性生殖器也。“道”字后来由具体而抽象,升华为道理、规律,在老子看来,就是“无”。且看老子谈“道”,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第十四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三者混而为一,不能去寻根刨底,就是道。老子又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完、尽)”(《第三十五章》),是同样的意思。你看,道,不就是“无”吗?

老子的世界观是“无中生有”。道是无,德(得)是有,有从无来,德系道生,道与德关系遂一目了然:道是母,德是子;道是本,德是末;道是始,德是继;道是纲,德是目;道寓于德,德彰现道……道德道德,“孔(大)德之容(内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一章》)呀!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那“德”呢?老子说:“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完全一致。

老子之说道说德说道与德的关系如上述。我读《老子》,每会联想到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认为:宇宙中先有“绝对观念”,而天下的万事万物都不过系“绝对观念”的复写。其实,拿黑格尔的看法与老子相比较,“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不如出一辙乎?

                               

                   老子尚“左”

《老子·第三十一章》:“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左吉右凶,自然“左”比“右”好。接着,老子举了一个例: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老子认为:居左的偏将军比居右的上将军好,因为偏将军军职小,杀人少,上将军军职大,杀人多——杀人少,吉;杀人多,凶。

然而,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以“右”为尊。《史记·田叔传》:“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出其右者。”右为尊,又有“豪右”说,“豪右”,亦称“右姓”,《辞源》称:“六朝时重门第,豪门大族称右姓,也称右族。”左与右比,则低一等,“豪右”是贵,“闾左”为贱;又,古人称降职叫“左迁”,呼邪门为“左道”……不赘。

为什么右尊左贱?盖人有左右手,“右便左不便”(《左转·襄公十年》疏),人习惯用右手做事,故以右为要害也。

与华夏民族的尚右比,非华夏民族有右尚左习俗。譬如穿衣,华夏民族右衽,非华夏民族则左衽。衽,衣襟,前襟向右,是右衽;前襟向左,是左衽。《尚书·毕命》曰:“四夷左衽。”中国古代夷夏有别,且视夷不如夏,故孔子夸奖齐国的管仲:“微(非)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要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会披发左衽成了蛮族了。华夏民族也有“左衽”的衣着,可那是死者穿的,《礼记·丧大礼》:“小敛大敛 ,祭服不倒,皆左衽”,生右衽,死左衽,华夏民族视四夷民族为低下,可见一斑。

老子尚“左”,他的“左吉右凶”观正好反过来,恰与四夷同,莫非他血统是“夷”?著名学者刘尧汉先生有一说,谓老子是彝族,老子叫“老聃”,系从彝语“喇他”(虎部落的酋长)一词音变过来的,又,老子叫李耳,李耳者,狸儿也,就是老虎,一反旧释古说,可一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