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称   谓

(2013-05-10 10:08:42)

·随感录·

  


  我有一位朋友,原来当正科长,后来升了,成了副处长,这样,下属对他的称谓也变了,称“×副”。副与正相比,副不如正,但这个“副”乃处长,高了一级,所以,尽管被人称“×副”,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这惹得我去研究称谓史,查考一下我们的祖宗是怎么叫人的?

  以今度古,我们的祖宗也喜欢称官爵。譬如魏晋名士阮籍、嵇康,这两位先生本不属意仕途,前者说“礼岂为我辈设耶”,轻慢礼仪,可因为当过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后者呢,“志长林而思丰草”,道法自然,可一度出任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再譬如唐朝诗人李白、杜甫,李白是“翰林”,就叫“李翰林”;杜甫,官任“工部员外郎”(员外,应是正员以外的吧),可大家还是“杜工部”、“杜工部”地呼之,“员外郎”却被省略了,叫“员外”,档次低了。

  以官爵作称谓,足证古代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岂止称谓,一些俗语也有反映,像“官大一级压死人”、“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做官莫做小,做小最烦恼”等等。古代中国等级森严,春秋时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以后,建了秦政,“王”上面还有“皇帝”。皇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但官位官职可努力,布衣可径取卿相。官越大,权力就越大,可支配的资源就越多,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跟着来,所以,“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做官便成了士人们奔走竞逐的目标。

  “官本位”自然打压了“民主”。不否认官中有好官,但“好官主义”毕竟不是“民主”,再说历朝历代的“好官”也并不多。近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倡言“民主”,群起响应,正说明“民主”在古代中国实在是种稀缺资源。或说,古代中国早有“民主”一词,不错,可这是“民之主”,一如电影《七品芝麻官》中所言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代意义的“民主”一词,应是“民作主”。同是“民主”,“民之主”是偏正词组,“民作主”是主谓词组,结构有异,释义不同,指向径庭。无怪乎当年独秀先生呼吁“民主”,不用中文,偏要音译,以“德莫克拉西”称之,他就怕有人来搅浑了水也。

  按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专制政体,先是“民国”再是“共和国”成立,“官本位”应该靠边稍息,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潜规则还是盛行。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再说一件事:我们组团去旅游,导游小姐劈头第一句话就是称呼车中诸人为“各位领导”。啊哈,我一介书生也被戴上“领导”的桂冠,真是啼笑皆非,我想,导游小姐所以这样称谓,说来说去,不就是人们头脑中的“官本位”的意识在作怪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 学 时 代
后一篇:从维西到丽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