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思(三十七)
石鹏飞
善乎生而善乎死
《列子·天瑞》篇有两个寓言,正好一前一后,相互衔接,读来蛮有意思的。
前一个寓言说的是孔子游太山,见荣启期。这位荣先生正行于郊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老先生为何这般开心呢?”荣答:“天地万物之中,人最可贵,我能做人,这是第一乐;人群之间,男尊女卑,我是个男人,这是第二乐;有人寿数短,很早就夭折了,我已经活了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也。”孔子听完,道:“好!荣先生是自宽自慰者。”
后一个寓言说的是孔子去卫国,遇着一位百岁老人林类,正在田野里边唱歌边捡稻穗,很是快乐。孔子叫子贡去了解一下。子贡问老人:“老先生,这大年岁了,还在捡稻穗,不后悔吗?”老人答:“我后悔什么?”子贡说:“老先生少壮不努力,老来无妻无子,马上就快死了,究竟是什么让你快乐得边唱歌边捡稻穗呢?捡来的稻穗也糊了几天口呀!”老人道:“少壮不努力,混混噩噩的,所以我长寿;老来无妻无子,孑然一身,马上要死了,所以我快乐。”子贡纳闷:“老先生怎么以死为快乐?”老人答:“小子,这,你就不懂了。生是来,死是去,来来去去,不正常吗?要知道,有生必有死,有死方要生呢!死在这里,难说就生在那里。营营求生可能是人类的迷糊;死了就超然,它一定比不上活着时候吗?”子贡听完,瞠目结舌。
辨析这两个寓言,荣启期说生之乐,赞“生”;林类讲死无憾,颂“死”,看似对立,其实统一,生命就是在生与死轮回中延伸、拓展和提升,道家的“善乎生而善乎死”思想,于此毕露毕现。
《愚公移山》今昔读
《愚公移山》原载《列子·汤问》。上世纪六十年代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我的老师布置背诵,还要求默写,故这节文字打小就烂熟于心了。
这一阵子翻《列子》,又读了一遍《遇公移山》,几十年相隔,毕竟年齿已长,阅历渐增,竟生出了一些新感觉。新感觉有三:
其一,愚公之志可钦可佩。智叟讽愚公,以残年余力,还能有什么作为?愚公驳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尽)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就是“锲而不舍”吧。不过,也可质疑:即子孙虽无穷,能保证子孙“无改乎父之志”、一以贯之么?还有,愚公说子孙绳绳而“山不加增”,那地壳真的不运动了?
其二,愚公之事不可行。愚公之妻很实际地问愚公:你要移山,挖出来的土方摆哪里?愚公说,投诸渤海之尾。而且说干就干,“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然而,故事说,太形、王屋两山最终被移走,并非愚公之力,而是上帝的出手帮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置)朔东,一厝雍南。”神力怎么等于人力呢?
其三,移山之举,是否破坏了生态?试想,“太形、王屋两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果大搬家。从此,这里的地形地貌大变,原有的物理、气候、生态系统不就紊乱了吗?
儿时读《愚公移山》,被其精神感动,罔顾其他,大声叫好;年逾退休,再读《愚公移山》,却另有滋味,别生他念——诚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
或谓“文本因读者而异”,不错。其实,还应该看到,同一文本同一读者去读,也会因年龄时段而异,“诗无达诂”,信然。
读《烂柯山》
任昉著《述异记》,写道:“信安郡有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物与质,如枣核,质食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古今语异,试今释之:信安郡有座石室山,晋时人王质到山上伐木,看到几个童子在下棋唱歌,王质被吸引。童子给他一个枣核似的东西吃,王质含着便不觉得饿。一会儿,童子说:“你还不走?”王质起身,一看自己的斧把早已烂掉。回到家,已见不到同时代的人。
这自然奇异,故任昉述之,录入《述异记》。
故事想说什么呢?无非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吧!
我读《烂柯山》,总感到那是道教的宣传。道教形成,一源于神仙方术,神仙方术求“长生不老”,“山中七日”竟抵“世上千年”,寿命可羡(或说道教是有此岸而无彼岸的宗教,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们住山上,“仙”字是“僊”字的俗写,“仙”,不是人居山上吗?
不过,“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还有它现实的物理和心理基础,这样,方有人信。探其因,为二:
山中无事,“山静如太古,日长似小年”,时间似乎停滞,过得慢;世上事多,“谋生无奈日奔驰”,从早到晚,百事纷沓,忙个不停,时间就显得快。
山中乏变化,唯春秋代序,晨昏更替而已,只是自然的轮回。世上不同,变化多多,秦汉魏晋,来去匆匆,使人眼花缭乱。看看今天的城市和乡村吧,城市美轮美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乡村原始凋蔽,年复一年,以今证古,差不离也。山中乏变化,故光阴慢;世上多变化,故光阴速耳。
但话又须说回来,活着是美丽的,寿命长当然好,可寿命长到“烂柯”——斧柄朽了,长到“既归,无复时人”——回家,连自己的老婆娃娃都消逝了,不无聊吗?再夸张一点,假如活得“与天地同寿”,不死了,那还要求偶作爱、生儿育女干什么!有死方有生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