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杂话】《西游记》人名小考
(2009-09-21 22:27:51)
标签:
宗教《西游记》徒儿沙和尚印度杂谈 |
《西游记》人名小考
报载,《西游记》又要重拍了,当然,经典的再演绎并不稀奇,不是说“文本永远向读者开放”么?
倒是想对《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命名作点小考,《西游记》中一师三徒,迤逦西去取经,师名唐僧,徒叫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缘何?
唐僧。《西游记》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即玄奘,其西游取经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件大事。玄奘走了三年到印度,以后在印度留学,获“大乘天”(大乘佛学的权威)称号,回国时带来大量经典,还将西游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生事迹可圈可点,这样,《西游记》取经的主角自然是“唐僧”。
孙悟空。姓“孙”好理解,因为他是猢狲变的。猢狲即“猿猴”,古人有所谓“心猿意马”说,如是,“孙”(猢狲)象征“心”。但这“心”最终皈依佛法了,遂名之曰“悟空”——“佛”字的意译是“悟”,而佛教的追求为“空”。所以,“悟空”者,经悟而空,得佛学之真谛也。
猪八戒。佛教要摒弃的是“贪(贪婪)嗔(发怒)痴(痴迷)”,于是,成佛就须“戒”,由“戒”而入“定”,由“定”而生“慧”。这“戒”有八条,系为在家男女教徒所立,其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睡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听歌观舞、不非时进食(正午之后不吃东西)。猪八戒本来有前科,前身是“天篷大元帅”的他乃因性骚扰而贬黜下凡,取名“八戒”,是要他永远铭记这个教训吧。再说,八戒猪相,猪不贪吃么?“八戒”名之,就是纪律呀!
沙和尚。“和尚”一词意义甚明,不须多言。可为什么姓“沙”呢?《西游记》第八回说沙和尚本为“流沙河之神”;“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起,闲时拿来玩耍”。遂姓“沙”。不过,我以为,佛教僧侣本称“沙门”(它是古梵文“沙门那”的简称),这样,沙和尚就姓“沙”了。至于沙和尚将骷髅用索儿穿在一起挂在脖子上,实源于佛教中的“大黑天”造型。
唐僧徒儿三个,大徒儿孙悟空行事最正,西游路上,保驾护航,降妖伏魔,系主力;二徒儿猪八戒常常破“戒”,犯点小错误,出点小洋相,正中带邪,颇具喜剧色彩;三徒儿沙和尚甚一般,就是个凡庸的“行脚”沙门——从姓名上去看,作者似已对人物形象塑造作了安排呢!
一点臆测,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