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云南大学石鹏飞:用昆明市徽作地标更有原味 |
日期:2007-10-20 17:47:27 |
来源:
|
http://www.clzg.cn/images/2007-10/20/xin_071004200621905593411.jpg 相传金马坊和碧鸡坊始建于明代,地处昆明城市中轴线上,六十年轮 http://www.clzg.cn/images/2007-10/20/xin_081004200621327506712.jpg 云南大学教授 石鹏飞 推荐地标:金马碧鸡坊 地标,顾名思义,就是地块标志。 翔武来电,问道:“你认为昆明的地标应该是什么?”想了一想,答曰:“金马碧鸡坊。” 不能只有观点,没有理由,姑说之如下: 昆明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云云,《史记》有载,司马迁在《西南夷列传》中指出:“西自同师(地名)以东,北至叶榆(地名),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看来,“昆明”一词,“粤若稽古”,颇有年头了。而“金马碧鸡”的传说与“昆明”一词最为靠拢。汉时,有四川文人王褒受朝廷派遣来云南,就写有“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的句子。西晋的左思《三都赋》中写蜀都(云南其时归蜀),也有“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倏忽而跃仪”的描述。“金马碧鸡”的传说后衍化为金马山、碧鸡山,可见樊绰《蛮书》。孙髯翁长联中谓“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就指此。当然,“金马碧鸡坊”想必又是由金马山、碧鸡山衍化而来。或说两坊建于明代。既如此,就不妨倚老卖老吧。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性就是喜欢玩历史,所谓“慎终追远”(《论语·学而》)。试看,清明时节,多少炎黄子孙漂洋过海,返乡祭祖,“千万里,我追寻着你!”须知,“老”,也是一种资源呢!而今很多地方没有历史尚且在制造赝品,昆明有真古董,为什么不抖擞抖擞这“宝贝”?再说,“金马碧鸡”图案本系昆明市徽,如此,以“金马碧鸡坊”为昆明的地标,堪称“原汁原味”,不亦宜乎? 昆明地标的寻找,见仁见智。据我所知,某报也曾讨论过,意见不甚一致。除“金马碧鸡坊”外,也有提“世博园”的,还有提“民族村”……不一而足。提什么,这是提者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我寻思,“世博园”也罢,“民族村”也罢,提者的立意恐怕是为了出“新”。我并非泥古不化者,故能理解这背后的动机。不过,窃以为,“世博园”各处都有,未必有个性;而“民族村”呢,还须刻雕,“十年磨一剑”,再多一点历史的沉淀,以后再说,如何?我颇希望昆明能出现新的标志性的建筑,不再只会吃吃古人的遗产和老本。俟其时也,“不薄古人爱今人”,历史与现代交响融汇,新旧地标双雄并峙,从而勾画出昆明发展的文化年轮来。通达一点,假如日后昆明会出现双地标或多地标,也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 还是回到以“金马碧鸡坊”为昆明地标的话题上来。 http://www.clzg.cn/images/2007-10/20/xin_0810042006217641140213.jpg 艺术学院的老师深夜在金马碧鸡坊创作 李振宇/摄 我的一位朋友曾向我提问:“金马碧鸡坊的体量和高度都不够,称作地标,合适么?”这固然是一个困惑。但是,体量和高度是否为衡量地标的唯一尺度呢?我在想,纽约的地标呢?北京的地标呢?它们都是以体量和高度为准绳的么?其实,换个思路去看,前面谈到,“金马碧鸡坊”本是金马山和碧鸡山的象征而已,这金马山和碧鸡山的体量和高度还不够么?再深入一下,金马山和碧鸡山又是“神骏”金马和“神禽”碧鸡的寄寓,《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不测”也者,“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庄子·秋水》),谁又能说得清它的体量和高度?! 鉴于上述种种,以现今而言,什么才能充当昆明的地标?自然是“金马碧鸡坊”无疑。翔武嘱我为文,遂提笔而成之。一点陋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都市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