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渡具
上古先民要济河渡江,如果不会游泳,那么,最早的渡具会是什么呢?
其一是“方”。从甲骨文看,“方”字从人从一,像人挟木以渡。木头的比重比水轻,可以浮于水,便可作渡具。只是挟木以渡,人须浸在水中,是个麻烦。大概后来人类聪明了,遂编木成筏。《诗经》中有的“方”字就作“筏”讲。譬如《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思,语助词);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再如《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这两个语例里的“方”字,照《尔雅》孙炎释:“方木置水为桴,木伐(筏)也”。有了木筏,人不必落水而站在上面划,不过这已是“方”一字字义的引申了。
其一是葫芦。葫芦作渡具,可见《易·泰卦》中之九二爻:“包荒,用冯河,不遐遗”。这里的“包”乃“匏”(葫芦),“荒”是“空”,“包荒”就是葫芦去了心——空葫芦,借助于空葫芦的浮力,于是,“冯河”(渡河),“不遐遗”(不至于沉下去)。以葫芦作渡具,庄子也谈到过,其《逍遥游》一文载,惠施种出了个大葫芦,恨其无用,可庄子教诲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若干空心小葫芦编成一圈围在腰间去济渡,古人称为“腰舟”。
其一是革囊。革囊就是把牲口的皮完整剥下来,吹气扎紧,然后漂之以渡。“元跨革囊”不就因此而横渡了金沙江么?迄今,一些地方还可见到其遗迹。
还有没有其他最早的渡具?请教高明。
或问:“舟船呢?”其实,从顺序看,舟船肯定是最后才降临人间的。所谓“刳木成舟”(最早的舟应是独木舟),工艺要求高,并非易事,起源不会很早。至于船,系用集木拼装而成,更是文明达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所以,以舟船作为人类的渡具,比诸“方”、“葫芦”、“革囊”之类,甚至比诸“筏”,无论怎么说,应该是很“现代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