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董少鹏
董少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47
  • 关注人气:21,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月里,股民还会有哪些“痛”?

(2007-06-21 23:57:49)
标签:

股市

印花税

股民之痛

分类: 红墙论股
           6月里,股民还会有哪些“痛”?
                  
                           董少鹏

     

    大盘继续上涨的基础尚需夯实;在印花税问题不作纠正的前提下,突破2007年“5.29”高点是十分困难的;到达目前点位(13日前收盘4143点),谨慎应先于乐观。

    ——2007年6月13日《逼近4200点,市场真的忘了“印花税之痛”吗

   

    6月的股市如青春期的孩子,懵懂又冲动,犹豫又彷徨。青春期的孩子有自我意识,但是经济上不够独立,社会地位也不够独立,所以,要看大人们的眼色。中国股市话语权还不够大,它要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家长”,还有隔壁“家长”乃至路人的种种评判和要求。

    上证综指从6月5日探至最低3404点,到6月20日上摸4312点,似乎并不费力气,因为市场本身有强烈的上涨需求。但反过来说,由于“5.30”印花税上调,上证综指5天下跌930点,跌幅为22%,说明市场本身有较大的调整需求。而6月20日上摸4312点后,投资者表现十分谨慎,正是独舞的孩子看周围大人眼色的真实写照。股民没有忘记印花税之痛参见我的《(独家)逼近4200点,市场真的忘了“印花税之痛”吗 2007-06-13)。

    对于国有机构和国有资金在大盘暴跌时出面护盘,并引起“跟风护盘”效应,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大盘由3404点迅速回升全是“投资者自动抄底”的结果。在“5.30”政策引起暴跌之后,究竟有没有护盘,需要不需要护盘,恐怕仅靠争论得不出结果。因为,历史已经反复告诉过人们:很多证据只有在日后才能看到。不论如何,我坚定地认为,在“5.30”政策引起暴跌之后主动护盘(不包括跟风护盘者)是利国利民的,是能够得到公正评价的。任何一个没有疯癫的家长,都懂得在必要时护着孩子。

    作为安抚的措施之一,6月4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同时刊发文章,对政府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进行“圆场”,但市场一路下跌,对三家报纸的言辞没有任何积极回应。而当6月11日收复暴跌幅度的三分之二后,青春期的孩子又冲动起来,似乎忘了“印花税之痛”。也确实有专家认为“印花税调控手段彻底失败了”。但是,我们观察、评判一个政策动作对市场的影响,需要选取“适当的时间长度”。此次印花税上调,与历史上历次调整的背景都很不同,其影响也很不相同(参见我的《三家证券报究竟告诉了投资者什么2007-06-04)。

    有人说,前几次调整印花税也都是这样调的(不经过听证、不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不事先预告),现在也可以继续这样做。这种认识完全错误,且不说过去市场规模小,政府对股市功用的认识存在差距,重要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已今非昔比,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都是这几年出台的,“以人为本”、“依法行政”、“透明政府”也是这几年喊得响起来的。所以,我在6月5日《行政错误虽未纠正,市场底部已经探明》一文中说,“如果不纠正印花税突然上调的行政错误,或者通过有创意的补救措施弥补行政错误导致的不良后果,那么,股市重回火爆将是艰难的”。

    从6月13日到6月21日的走势看,股市能否重回火爆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我依然认为,突然地、以违背透明政府理念为代价的印花税上调举措应当纠正,否则,市场所受到的伤害难以熨平。“扭转政策方向向市场传递了紊乱信号。证券市场刚刚实现重大转折,普通居民开始入市,财富效应刚刚出现,不宜迅速扭转政策方向”(见《三家证券报究竟告诉了投资者什么》2007-06-04)。

    6月份,市场面临的压力还有:QDII开闸——鼓励内地资金到海外市场投资;大盘公司上市——中国石油、建设银行即将发行A股;取消利息税和加息;财政部酝酿发行人民币特种债用于海外投资;股指期货何时以及怎样推出。此外,对争论已久的信贷资金违规入市问题如何界定,也是影响市场心态的重要因素(我将专文探讨这个话题)。

    6月的股市如同青春期的孩子,懵懂又冲动,犹豫又彷徨。来自自家“家长”、隔壁“家长”甚至“路人”的指斥之痛、压抑之痛、夺利之痛将陆续困扰,股市走势只有选择震荡,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尽管长线一定会走好,但当前以整理为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