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逼近4200点,市场真的忘了“印花税之痛”吗

(2007-06-13 12:49:25)
标签:

中国股市

印花税

4200点

分类: 红墙论股
       逼近4200点,市场真的忘了“印花税之痛”吗 
   
     6月13日,沪市大盘开盘即冲过4100点,随后震荡上行,至下午14:15分,已经十分逼近4200点,似乎扫除了人们因股票交易印花税上调引起的种种忧虑。那么,是不是5月30日起的连续4天暴跌已经完全消化了政策调整的影响呢?是不是市场接受了0.3%的印花税税率,大盘将迅速超越5月29点创造的高点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政府出台抑制性政策,市场过度反应(暴跌);政府释放修正信号,市场重新回到政府担忧的点位(快速涨回)。这样的局面说明,政府和市场的矛盾加剧了。而这必然增添了行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诚然,当前股市上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实质利好的支持,并且,“国务院九条意见”所倡导的积极的股市政策依然是主基调,但是,由于股市累积涨幅较大、自身有调整的需求,而印花税上调的行政程序出现的明显纰漏,使得投资者对政府政策产生不应有的疑虑,从而引起市场信号传导紊乱。针对这一事件,仅靠思想工作恐奏效甚微。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股市大盘快速回升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国有资金护盘。国有资金护盘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因个别政策措施失误导致大盘一蹶不振。但是,护盘的功效是有限的(时间段有限,资金有限),随着护盘资金减少,大盘上涨进程必将停滞。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国有资金护盘成功地引导了社会资金入场,然后成功引退。但我还不能断定情形有这么乐观。
    二是部分市场化的机构主动护盘;还有一部分场外机构认为底部已到,主动抄底,客观上起到护盘效果。在“5.30”时逃命的机构见国有资金护盘,伺机杀回,拉升股价。
    这样做,可以稳定和提高所持股票的市值,博取更高的市场收益。如果听任股价下跌,不仅短期内市值缩水,何时重新回升也很难预测。既然政府在“5.30”后发出了稳定市场的清晰信号,那么,对众多机构而言,稳定股价宜早不宜迟。
    而部分场外机构选择此时“抄底”,可能有点早了。
    三是指标股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沪市大盘跌至3404点时,是靠指标股迅速拉升稳定局势的,之后大盘回升依然是靠指标股。我历来赞同持有大盘指标股,因为其业绩稳定,波动性相对小,持有这类股相对容易控制风险。从正面看,此类股票被主力拉升未必不是好事。但是,如果拉升这类股票主要动因是稳定局势,而不单纯是基于价值追求,那么,这种拉升也将是短暂的。
    由于大盘暴跌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政府希望看到一个相对稳定向上的市场走势,并且,毕竟钱是不缺的,只要维护一定点位的意愿形成合力,股市回升是不困难的。但是,以暴跌回应抑制性政策和以快速拉回回应政府的修正性政策,都属于过度反应,增添了市场的波动风险。因此,快速回升未必牢靠。
    长期来看,夯实市场基础,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是根本之根本。从管理层来说,应当继续在这方面下大力气。问题恰恰是,一部分上市公司虚假披露(杭萧钢构不属于此类,恰恰是它被误抓误判;目前初步查实的问题是:该公司高管个人涉嫌泄露内幕信息),其资产质量没有大改观,但股价炒得翻了天。依照法律查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完善相关法律,完善执法机制,才能够真正抑制投机,保护健康的市场操作行为。
    目前,通过印花税等整体性调节措施抑制投资者参与股市,不是不可以,但程序要依法透明。更好的做法是:不对股市实时整体性抑制,而是依照相关法律,既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又打击违法违规。要争取使市场进入一种常态,而不要再使用运动手法。
    印花税这块石头落地,砸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想真正修复市场状态,需要择机降低印花税。也可以采取单边征收的变通下调办法。否则,这个“坎”是迈不过去的。
    有人说,增加印花税没几个钱,不足以撼动牛市;还有人说,多收点税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人们宁愿多交点税;更有人说,政府加税,市场照样暴涨,看你政府怎么办,等等。我要在这里说,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在当前,印花税出台的方式是一个大的问题。不纠正是不行的。大家不妨继续观察。
    结论:大盘继续上涨的基础尚需夯实;在印花税问题不作纠正的前提下,突破2007年“5.29”高点是十分困难的;到达目前点位(13日前收盘4143点),谨慎应先于乐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