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迪先生他没空(4)(高迪灵感密码之美图版终极解码)

(2011-09-14 08:46:00)
标签:

杂谈

高迪先生他没空(4)

文、摄影:郭子鹰

 

米拉公寓:那个不曾离开乐园的孩子


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巴塞罗那建筑学校校长对高迪的评价

 

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坐落着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楼宇——米拉公寓。巴塞罗那人多把它称为“石头房子”或者“采石场”——没错,这两个绰号也是当年嘲讽高迪,不能理解他创造力的人起的。就像他的巴特娄公寓和梵高的《星夜》一样,它们,必须经历被嘲弄、被讥讽,甚至没轻蔑地扔在批评家专栏角落里的命运,才能在寂寞过若干个春秋之后,甚至在创造他们的人孤独作古之后,被人们重又提起。1984年,米拉公寓与高迪的另外两件作品一起,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的米拉公寓里,有一个灯光幽暗的小小博物馆,除了在公寓楼天台上,和造型夸张如摩尔战士一样的烟囱一起等待日落余晖的那段时间之外,我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最长,而让我目光凝注最久的并不是高迪的作品,而是上帝的造物。
“海绵内骨骼”?我第一次听说海绵还有骨骼。不过 那上面精致细密的钙质花纹,还有螺旋向上生长的精妙结构,恐怕只有在巴塞罗那才会唤起我牵牛花藤蔓一样疯长的想象力和联想——这就是高迪的圣家堂塔楼!“海胆尖刺下的内壳”?剥去表面充满杀气的尖刺,海胆内里的结构居然如同蕾丝花边一样,散发着奇妙的温情和珠母贝一样的莹润色彩。这些,都是曾经激发过高迪灵感的生灵。
记得吗?高迪曾经说过:“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 而且:“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造形。”

左图为高迪圣家堂设计图(完工效果),右图为米拉公寓内高迪博物馆内的海绵内骨骼标本

左图为米拉公寓高迪博物馆内的蛇骨标本,右图为巴特娄公寓楼梯扶手

左图为圣家堂楼梯俯视,右图为鹦鹉螺壳

左图为巴特娄公寓外立面阳台,右图为霸王龙骨骼化石(作者摄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左图为圣家堂天顶,右图为海胆内骨骼

左图为米拉公寓天台通风井,右图古罗马角斗士扮演者(作者摄于约旦杰拉什)

左图:戈埃尔公园 右图:巴塞罗那圣乔赛普市场内摆卖的蔬菜

左图:梵高作品《星夜》(图片来自网络)右图:巴特娄公寓的屋顶和吊灯

左图:圣家堂塔楼 右图:海星

左图:戈埃尔公园的蜥蜴喷泉 右图:蜥蜴(作者摄于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

早年多病孱弱的时光,那些好奇地长久端详着蜗牛壳的时光,其实才是高迪这个天才,最大的财富。而高迪,也一直忠于自己,忠于自己内心的那个安静、天真并充满好奇的孩子,从不曾离开巴塞罗那,从不离开这个属于他的乐园。

当年,一个富有的寡妇改嫁给巴塞罗那地位显赫的商人皮尔•米拉。夫妇俩因为身份地位显赫,又有大批财产可供挥霍,他们参观了巴特娄公寓后羡慕不已,决定造一座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米拉找到了红极一时,也是身价最高昂的青年建筑师高迪,设计他们的新家,并答应给他充分的创作和行动自由。不过事后他才发觉,他的这一允诺真是一个令他们头疼不已的错误。
工程热火朝天地展开了。米拉却在工地上忧心如焚地巡视,因为他始终没有见到工程图纸和预算表格。高迪默不作声地继续坚持他的“自然衍化法”,等着脑海里的灵感自然出现。 
可怜的米拉惴惴不安地攥紧自己的钱包,夜不能寐地等待着财务悲剧的来临,高迪却若无其事似地微笑着。他对米拉说:“这房子的奇特造型,将与巴塞罗那四周的群山相呼应。” 
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通风井、楼梯间和烟囱,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摩尔武士,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盘旋上升的一缕青烟。多年以后,它们与戈埃尔公园的蜥蜴、圣家族大教堂的尖塔一样,也成了巴塞罗那的象征。


高迪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由于米拉之家位于街道转角处,高迪想尽所有的方式节省空间,首先是建筑的外观采用看起来厚重,但实际上非常薄的石材板;又设计了两个天井,使得每一户都能双面采光,家中各个空间还得以互相串连,不但节省走廊空间,内部也没有任何一道墙是不可拆的,可谓是节省空间到最后一厘米。与内部空间设计的精打细算行程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天台的大胆演绎,这里可以远观城市天际线上的圣家堂尖顶,欣赏纵横穿流的街道景色,更可以眺望视线尽头的环翠群山,具有魔幻气质与独特幽默感的雕塑化建筑林立的屋顶,更能使人心情放松,豁然开朗。按照今天的标准看来,这里无疑是调整都市带给人们的精神压力,自疗其心的美妙所在。
 “Casa Mila”于1906年开始动工,历时6年方告完成。但米拉夫妇俩对这天下无双的新家并不满意,嫌它太过雄伟巨大,显不出贵族的矜持与典雅。不管他们满意与否,这只想着“但求最贵不求最好”的夫妻俩,因为这座建筑,留名千古了。
不过米拉之家,当真是命运坎坷,虽然原为工业巨子的豪宅,后来却沦为赌场,也曾成为补习班教室和分租公寓。 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才在1986年由卡沙文化基金会(Centre Calture Caixa Catalunya)以九亿西班牙比塞塔买下,又以十亿比塞塔整修,重现了它的风貌和魅力。

 

(以下图片摄于巴塞罗那圣乔赛普市场)

(鹅颈藤壶)

(朝鲜蓟)

(未完待续……)



推荐我的其他文章

[原创旅行小说] 焰火·隐莲

意大利系列,不只是旅行,还有活火山的咆哮

血浓酒烈西班牙

 

八分之一秒缅甸童话

 

京都艺伎的私房歌

印度,我的八卦考古之旅

如此清新,斯里兰卡

北欧,冰火惊情400年

希腊爱琴海系列:拍摄全球最浪漫的地方

土耳其,大气层内的火星飞行

柬埔寨系列:雨林中的神性生活

埃及系列:谁谋杀了图坦卡蒙?

跟我一起体验全球顶级邮轮——玛丽女王2

 

 

  

 

 

一言难尽以色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