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缅甸攻略(2)
文、摄影
3月6日
我们住的GH离曼德勒的皇宫不远,所以可以徒步走过去,但是皇宫面积巨大,说是无谓的浪费也未尝不可,所以走过长长的宫墙找到正门进去,的确算是种锻炼,皇宫有四个门,但是开放给游客的正门朝东。从门口的游客示意图来看,只有一个门可供游客进入,进的宫墙,还有长长一段甬道才能到达皇宫,而且,皇宫范围内大部分地方是禁止游客涉足的,参观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
据说是包括了曼德勒皇宫,以及曼德勒附近的因瓦村、实皆和阿玛拉普拉(乌坪桥所在地)的套票,也需要到皇宫来买(据说因瓦也可以买到)5天有效的套票索价每人5美元。皇宫相当空旷和无聊,大部分地区是树林和杂乱的民居,据说还有军队驻扎在此,但是作为主体的皇宫是近几年复建的,不及国内某个影视基地的水平,乏善可陈。因为在骄阳似火的天气里走热了,所以我们到皇宫大门对面的Café City躲个清凉(此后我们正是了解了当地天气的脾气,养成了每天中午躲清凉的习惯,不过没有一次躲得这么贵了)。这家店环境不错,基本上你会觉得这里和北京的三里屯或者上海的新天地水平相当。要了一份鱼4800缅币,一份西瓜汁1000缅币,意大利面5000缅币,纯净水2000缅币,两杯咖啡2300缅币,总共大约是人民币105块上下。
下午去了Shwe In Bin Kyaung,一座据说是比较古老的僧院,这里可以直窥修行僧人的真实生活,几遍寺庙本身普普通通,也仍然值得来体验一下静谧祥和的气氛。从皇宫到僧院我们选择散步加公车的交通方式,做了两段公车,分别是皇宫到Zeigyo市场,再从市场到僧院,总共花了300缅币每人,合2.1元人民币,公车其实是卡车加个顶棚,需要问好车到哪里,谈好价格,最好别指望售票员找零。
当天晚上我们打听到3月8日有快船开往蒲甘,早上7点出发下午4点到达,每人33美元,慢船只在每周日开航,每人12美元。从GH到快船码头需要乘10分钟的皮卡车。
3月7日
前一天晚上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好歹是选定了一个蓝色的小皮卡作为我们接下来一天曼德勒周边景点旅行的代步工具。4个人包车一天16000缅币,合人民币大约112元。要去因瓦、实皆和阿玛拉普拉三个地方。
前一天晚上,我和我们的德国旅伴,费力克斯和乌特讨论过是否要起早去看马哈姆尼佛寺每天早上“给大佛洗脸”的仪式,佛教徒们会用刷子和抹布给那里著名的金佛洗脸,并且把从佛像脸上流下来的水作为灵丹妙药拿回去治病或者派其他用场。对我来说这种事物就算不具有任何精神意义,但也算得一种体验,看到的,和没看到过但是可以凭想象了解的事物对我来说,其中区别,大致上可以比喻为:隔着超市透明冰柜看到,并且觉得喝下去一定很清凉的“可乐”与真正拉开透明的玻璃门,用手握住瓶身通过手指皮肤感到清凉,并且拧开瓶盖对准喉咙猛灌下去,让液体直达胃部并且打个痛快的嗝以后的清凉。这两种清凉之间的体验虽然不好用什么“存在”与“意识”的伟大论题讨论下去,但是如果真的有兴趣要我解释的话,这种体验的区别对我旅行的态度还真的有天差地别的不同,我比较倾向与在看到之前摒弃一切判断,哪怕那明显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不能如此,在目前的网络社会里头,恐怕就找不到为了感受各种体验的“实感”而出门旅行的理由了,只要呆在家里,对着屏幕,就可以很轻松地取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过来自德国的费力克斯表达了他的不同看法,他的看法相当唯物,甚至比一贯自觉视觉对唯物主义者,甚至已经变成绝对唯利主义者的很多中国人,更加唯物。他的评价相当简短,不过态度明确,“觉得没意思,不过是迷信。”我想我们理解他的意思,如果用我的头脑按照他的思路前进,我想我明白他认为给大佛洗脸既然是属于明确无误的迷信,如果这种迷信因为形式上的特别而受到游客的追捧,不仅将会在这迷信中加入更浓的虚荣成份,使得当地人更加难于摆脱,而且会通过互联网上的照片和游记引来更多游客,让当地人发现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表演”,从而又在迷信和虚荣之中追加了“图利”的成分,使得这种迷信的表演进一步成为了待价而沽的商业表演,这对当地社会和民众的精神境界,无疑都是一种破坏和毁损。“我个人认为,回避这类现象,比较符合一个负责任的旅行者的作为。当然,我对旁人的兴趣,是不便干涉的。”他又这么加上了一句。
无需多想,我当然不愿意在天色全黑的时候一个人负担车费跑去城边上的佛寺,再冒着错过集结时间的风险赶回GH,然后再一起出发,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再次故地重游。前一天在曼德勒市郊看到的贫民窟也让我感到呆着妻子两个人在天不亮的时候穿过那样的地方对她未必是种愉快的经历。于是作罢,状如删除相机里一张拍坏的片子,实际上,我的确也不过是失去了几张照片。
于是我们这一天比预想的晚起了个把小时,虽然还是去了马哈穆尼,但是没有看到给大佛洗脸,不过正巧赶上一个孩子的出家仪式。于是,我还是得到了几张自认为相当地道的照片。
其实,我对旅行,除了地道些的照片和地道些的体验,别无所求,体验也不计较时好时坏,愿意全盘接受我遭逢的一切。我相信,如果不强加任何价值判断地单纯体验给佛像洗脸的过程,可能也是一种相当特别的经验。越想越觉得,老天对我真的是特别关照,在同一天里头为我准备下两个拍摄自认为地道的照片的机会,拂晓一个,清晨一个,选哪个来拍,他全然释怀地交由我自行处理。
倒是我,小家子气地瞻前顾后,为不该计较的机会成本多少有那么点儿遗憾。纯粹的,非常不地道的贪婪。为没能一口气占有生命中所有美丽的可能而遗憾,也许是最大的愚蠢吧,但是谁没有遗憾过呢?
在实皆,我们爬了377级台阶(妻子当真仔细数了的,并非大概数字而已。)在烈日下直达实皆山顶,像站在蒸笼上一样俯瞰了山脚下的几座佛寺,实在是很难透过烟尘和雾气看清楚山下寺庙和尖塔的光景,几遍是看清了,以我们的功力恐怕也会分辨不出其中的不同来。于是只好简单拍照悻悻地下了山。其间,菲利克斯执意一个人去寻找他的导游书上提到的一座洞窟,去后许久,传来一阵阵躁动的犬吠,乌特不无开心地叨唠着“希望这不是菲利克斯。”当然不是,不过我们还是费力地叫了几声他的名字,回应的,只有更多犬吠。后来我知道菲利克斯的意思是“幸运”。
因瓦(Inwa)是个坐落在河中心沙洲上的小镇,确切点儿说,镇不小,但是镇民很少,而且大多数营生都和旅游有关,从赶马车、驾渡船到乞讨式地贩售一些廉价却无多少价值的小东西。皮卡车把客人送到河对岸,要过河必须搭乘渡船,1000缅币每个人,也就是人民币不到7块钱,但是整个渡河的时间不过两分钟。贵么?对于一个必经的交通工具来说,你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没别的选择。要周游这个岛,通行的方式是包租一辆可以乘坐两到三个人的小马车。
我当然马上意识到面对的状况是一场杀价和讨价还价,所以下得船来便径自低着头穿过马队群集的沙地。大有一副“徒步狂人”的尽头,不过我的耳朵没闲着。我听见他们开价是4000缅币一辆马车(合28块人民币,按照LP的说法乘马车绕岛一周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事实情况是花了大概一个半小时,按照LP的说法是每辆马车收费大约2500缅币),我开始觉得他们不厚道,菲利克斯则觉得我的举动有些奇怪,等我们走过马车场,渐渐进入丛林的时候,我预料到的马蹄声在我身后急匆匆地响了起来,菲利克斯好像长出了一口气,然后开始主动上去砍价,价钱降到3500的时候我开始插嘴说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了,干脆给我们2500吧,我满心以为他差不多会应承下来,没想到得到的的答复是:No!3000,菲利克斯开始表达他的公平,认为砍价是为了维护当地的市场秩序,为后来的人维持一个公道的价格环境,但是也不必完全砍到LP的价格,3000不错了。我心里却在想,LP应该比我们更懂得市场秩序,想必已经给村民留了余地,况且散散步也不错。当然,我觉得当时没必要跟菲利克斯解释太多,更重要的是,我刚才偷眼看到的两个坐马车回来的郁闷老外,给了我新的附加信息——那个老兄像只被淘气小孩抓到的麻雀一样气鼓鼓的,连价格我都不用问他了,估计是对马车观光的性价比有意见。于是乎,我在前面低头闷走,后面跟着郁闷的菲利克斯,菲利克斯后面跟着郁闷的马车夫。走了大约10来分钟,前面的道路渐渐开阔,一座寺庙也从树林里露出身影,我回头问了句“2000怎么样?”一击即中。
不过看看真诚的菲利克斯,还有瘦瘦的小马,觉得自己可能是有点儿过分。
因瓦,丝毫不具备那种让人过目不忘并且如同遭遇雷击而生还的被深深震撼的魔力,作为旅游景点来说,甚至有些牵强,至少对于一般认识水平上的普通旅游者来说,要是说对它产生什么强烈的好感,是有点勉强。我也委实对这里包含在价格不能说高,也很不低的10美元套票里,感到颇为不忿。倒是此地静谧的乡村氛围,多少平复了我的不快。
岛上有几座寺庙仍有僧人,还有已经完全转变为旅游景点的寺庙,另外有一个高高的瞭望塔,风格倒是缅甸旧王朝时代的,而且已经倾斜,仿佛随时要颓覆下来。
Bagaya是一座当地名刹,兴建于1834年,寺庙建筑在267根原木柱子上,每根都有9英尺粗(周长),寺庙60英尺高,188英尺长,103英尺宽。这里不能单独购票,入内需要使用10美元的曼德勒套票。寺庙本身和大多数缅甸寺庙一样,波纹板的铁皮屋顶,因为年深日久,早已经变成铁锈的绛红色,木柱和门楣上的雕刻人物被风雨剥蚀得难辨五官,暴晒使得原本可能色彩斑斓的木雕渐渐变成如沟壑纵横的山岭一般开裂的一段枯木。庙里有座小学,从窗口勉强挤进来的阳光只把窗边的几排课桌照得明亮晃眼,剩下的大半个权充教室的旧佛堂依然笼罩在舞台退场门后一般的浓重黑暗之中。上课的学生既有梳着稀疏长辫子的小女孩,也有身穿袈裟的少年僧人,屋顶上挂着的来历不明的充气地球仪和天球仪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很难相像课堂上学生们日后的世界真的有那般广阔。
斜塔虽说是看风景的好地点,不过要走上吱呀作响的楼梯,并且爬到本已经歪斜的塔顶,多半还是要做两个深呼吸的,从塔顶望出去,所见的风景虽说开阔,不过多少有点儿像一出剧情拖沓的小剧场话剧,没什么重点。
推荐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