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树大地震救援纪实9:与高原反应进行的较量

(2010-04-26 10:27:07)
标签:

玉树

地震

救援

高原反应

军事纪实

分类: 推荐篇

 

青海玉树突发强震,解放军武警部队紧急救援,《军事纪实》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直击抗震救灾最前线。《军事纪实》特别节目《玉树大地震救援纪实》4月26日20:03播出第九集《与高原反应进行的较量》,敬请收看!

 

高原反应:看不见的敌人

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4月14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一场在人类救援史上从没有过的大规模高海拔救援行动便迅速展开。然而,除了与地震造成的灾难进行抗争之外,救援官兵还时时刻刻与另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进行着较量。

4月17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然而在每一处的废墟上,那些穿橘黄色救援服的军人们仍然坚持寻找着最后的希望。此前,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解放军、武警官兵已经救出被埋人员1200人,救治伤员8714人。这是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所创造的奇迹。每时每刻都有救援奇迹诞生,每分每秒我们都被无比惊心的救援场景所感动。但没有在救援现场的人恐怕很难体会到,此时此刻,每一名官兵还面临着另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严重的高原反应无时不刻地袭扰着他们。他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异常严峻的考验。

高原反应也称急性高原病,它是指在一定海拔高度上,人体明显感受到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一系列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一般海拔高度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心慌、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等。人体特征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情况。

他叫许军,是武警广东消防总队佛山支队的战士。出现高原反应时,他已经在救援现场连续工作3个多小时,不仅一直没有休息,而且滴水未进。其实奋战在灾区的救援大军中有很多人都是和许军一样来自低海拔地区,按照进入高海拔地区的一般要求来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汽车直接抵达较高的高度。最好从低于3048米的地方开始步行上去。如果乘坐飞机或汽车直接上到玉树4000米这个高度,在24小时内务必要做到减少过量活动和继续登高。即便如此,在适应过程中通常伴随有脱水现象,只有大量喝水使体内有充分的水份,才能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运转。

然而,地震救援是刻不容缓的战斗,所有参战官兵在到达玉树后的第一时间都是毫不停歇地就立刻开始救人。在和死神抢夺时间的过程中,他们不愿意放过哪怕一分一秒。面对这场特殊的战斗,从事多年高原病研究的专家却不无担心。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高钰琪说:“这种疲劳,连日的劳累,导致他们会发生强烈的高原反应。”

武警消防战士许军发生呕吐的情况正是如此,地震发生之后,许军所在的武警广东消防总队迅速抽调300名官兵,4月14日下午两点多他们从广东出发,驰援玉树。4月15日一到玉树,官兵们顾不上连夜奔波的劳累,迅速在四个区域先后展开救援。

许军是佛山支队特勤中队的中队长助理,在执行这次救援任务中担任一个战斗班的班长,他熟悉各类特勤器材的操作,并具有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但刚刚到达玉树,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高原反应竟然如此严重,头晕、胸闷的现象让他无法忍受。

然而指挥员下令让他休息,暂时不要参加救援行动时,许军却没有执行,在对玉树县教育局的搜救中,看到救援分队人手不足,许军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毅然携带生命探测仪赶去增援。

连续3个多小时在废墟中拼死救援,许军耗费了大量的体力。而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直到增援部队上来,它才跌跌撞撞地走出废墟。看到救援行动继续顺利展开,许军克制已久的高原反应症状突然爆发,在战友的搀扶下,他才极不情愿地登上了救护车。

 

“我没事”

事实上,参加玉树抢险救灾的部队不仅作风顽强,并且军事素质也十分过硬。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部队都参加过高原适应训练,但在争分夺秒的救人过程中,他们都没有一丝休息时间,也顾不上吃饭和饮水,所有官兵把解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当成了头等大事,即便再苦再累也不会停歇,即便倒在了救援现场也在所不惜。

由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为主体组成的国家救援队,是一支在国际上都极具盛名的地震救援专业队伍,他们针对地震灾害的特点长期进行专业训练,每一名队员都具备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执行任务的突出能力,但当他们连续高强度工作100多个小时后,也普遍出现头疼、咳嗽、流鼻血、心脏不适等高原反应症状,对他们来说,玉树救援几乎成为历次救援行动中最为艰难的一次。

这是国家救援队在西北牛宾馆救援时的情况,官兵们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在残垣断壁之中艰难搜救,也许人们并不了解他们在这里除了面对余震可能造成的伤亡,同时也在被高原反应进行着折磨。

和经验丰富的国家救援队相比,抗震救灾中一些今年刚刚入伍的新兵所面对的困难无疑更大。这名武警战士叫许火焰,他被送到第三军医大学的抗震救灾医疗点时,这名年轻的士兵已在救灾现场连续奋战200多个小时。

4月15日凌晨,许火焰所在部队一到玉树地震灾区就火速投入救援工作。他和战友们连续奋战,与死神争夺时间,抢夺生命是他们惟一的信念。

九天八夜之后,4月24日,由于连日的劳累和严重的高原缺氧,许火焰累倒在了救灾一线。

在被战友们送到医疗点时,许火焰已经出现了昏迷。经过一段时间吸氧之后,他的高原反应症状有所减弱,但清醒后,他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

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尽管这只是一名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但在简简单单的话语里,透出的却是对救助灾区人民满腔的热情。

这些新兵也还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但是穿上这身军装就让他们变得如此钢强。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共和国合格的士兵。

子弟兵到达灾区之后,他们看到受灾群众被埋在废墟之间,就会忘记疲劳,不顾自身安危拼命挖掘。看到有些群众还没有饭吃,没有御寒的帐篷和衣被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带的帐篷、食品分发给受灾的群众。

官兵们平均每天最多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顾不上吃饭,顾不上饮水,也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随着时间推移,连续高强度,大体力付出让更多官兵开始受到高原反应的困扰。但这并不会降低救援部队的战斗力,因为在一系列的医疗保障下,战士们都将得到及时有力的治疗和恢复。

 

用生命拯救生命

4月17日,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里,这里正在紧急抢救一名患上肺水肿的部队军官。他叫姚伟峰,是济南军区153医院的一名协理员。

此前,姚伟峰曾随153医院医疗方舱经过两天两夜行军,行程2800公里到达玉树。在没有任何休整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建立医疗方舱救援,但由于严重的体力透支,这名平时身体非常硬朗的内地汉子最终倒了下来。

整整进行了3小时的抢救,姚伟峰才脱离了生命危险,而最近几天接受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诊治的所有官兵,每一名的病情几乎都是如此的严重。

和姚伟峰的情况相似,张文辉也曾患上严重的高原病,并且同样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张文辉是兰州军区第一抗震救援队的一名军医,在15日到达玉树之前,他们的救援队进行了30小时1400余公里的机动行军。到了受灾现场后,救援队的每一名官兵没有片刻停歇,随即开始在废墟中撑起了一张拯救生命的大网。无论是紧急行军的30多个小时,还是在连续几天的救援中,他们付出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在出现高原反应后,也只是简单地自己进行处理,不愿意影响一点救援工作的推进。

然而,即使早已做好了高原病预防准备,但在不分昼夜高强度的体力消耗中,一直靠吸氧缓解的方法最后还是不管用了。张文辉最终晕倒在了救援现场。然而在他清醒后,他最惦记的仍然是赶紧救人。

没上过高原的人,很难想象高原反应的痛苦感觉。而在平时对付高原反应并不算是什么难题,如果上到高原之后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一般人在一星期内就可以适应。而在玉树进行抢险救援,这里就是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每一名官兵到了这里都要一刻不停地参加战斗。

记者在高原病防治医疗点见到张文辉后的第二天,17日早晨,张文辉就回到了救援队,并很快紧急救治了一名腿部受伤的藏族老人。

这名藏族老人由于腿受伤无法走动,被救援队员发现时,他在河边已经待了很久。

老人的身体状况极为糟糕,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随时都会停止呼吸。尽管张文辉自身的高原反应症状还会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但此时他已经顾不上这些,而是在现场用力给老人进行着心脏按压。渐渐地,老人的生命体征开始出现好转。在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医疗诊治,张文辉看老人有些稳定后,立即安排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上车,送往离治疗现场最近的一个医疗点。

等到安排妥当后,张文辉高原反应的症状突然再次加重,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并且不断地呕吐。他被战友们迅速送到了高原反应防治医疗点,他对当时的反应这样描述:“特别剧烈的那种头疼,头炸了一样,再一个就是胸闷,像压了一个石头一样那样的感觉,再一个就是呕吐,呕吐特别剧烈。”

面对如此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张文辉却没有轻易地撤出战斗,因为他知道,作为救援队的惟一一名医生,每当有群众被救出,自己都要在第一时间为他们诊治,群众的生命安危比什么都重要,哪怕自己被高原反应彻底击倒,哪怕拼了性命也要尽最大的力量坚持住,坚持走在救援队的中间。在张文辉第二次被送到医疗点接受治疗的第2天,这名医生又一次返回到了救援队,回到了他的救援岗位。

玉树大地震,解放军、武警官兵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人民,他们不顾余震威胁,不顾高原反应的袭扰,连续奋战在灾区一线,兑现着他们用生命拯救生命的承诺。海拔4000米的高原是他们战斗的地方,也是他们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的特殊战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