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树地震救援纪实11:危难来临那一刻

(2010-04-28 10:08:23)
标签:

玉树

地震

救援

吴勇

石华杰

军事纪实

分类: 推荐篇

 

青海玉树突发强震,解放军武警部队紧急救援,《军事纪实》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直击抗震救灾最前线。《军事纪实》特别节目《玉树大地震救援纪实》4月28日20:03播出第十一集《危难来临那一刻》,敬请收看!

 

第一时间组织救援

这是2010年4月25日,地震后的第十二天,玉树军分区的官兵们在清理院内医疗所废墟时我们拍到的画面。

要不是吴勇突然站起来指挥,我们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个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也会在其中清理废墟。而从地震发生以来的这些日子,在玉树的每一处军分区的救援现场,官兵们看到的吴勇都是一上废墟伸手就干的救援队员。

这已经是吴勇近两周没怎么休息了,可是今年已经50岁的他,在连续奋战了仅半个月之后却依然丝毫不知疲倦。

但我们还是从拍摄到的画面上捕捉到了这一瞬间。

画面上,我们看到了玉树军分区第一指挥官强大身躯背后的一脸倦容。的确,从2010年4月14日早晨7点49分开始,他的救援工作就几乎没有停止过。4月14日早晨7点49分,当十多万玉树人还在享受祥和安逸的时候,一场灾难,让这一天不再平凡。

军人的敏感使他立刻警觉起来。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指示所有部队和衣而卧。但吴勇却再也睡不着了。

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玉树古城沐浴在祥和静谧的晨光里。但是,时针却渐渐指向7点49分,刹那间,三江源浓烟蔽天、黄尘飞扬、房倒屋塌,很快,四周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不绝于耳。

救人要紧!吴勇几分钟就完成对军分区机关和骑兵连官兵的集合清点,简短动员后,指示部队迅速抢救被困群众、勘察震后灾情和警戒弹药库、油库等重要目标。

随即,吴勇拨通了青海省军区值班电话。

从机关办公楼一楼抢出的一部值班电话,成了吴勇上通下达、指挥抢险救灾的惟一“热线”。

得悉靠近震中的玉树机场与外界联系中断。吴勇立即派出3个侦察小组分别乘汽车、摩托车和军马向机场方向搜索前进。不到1小时,“玉树机场损伤不大,可以起降大型飞机”的消息就传到北京,为中央及时准确作出抗震救灾决策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开通通信电台指挥车,确定直升机降落场,查明214国道通车状况……在震后不到两个小时里,吴勇在救援的同时,带着身边仅有的20多名官兵为后方提供了一个“全维信息发布台”。

这一刻,时间就是生命,接着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大救援在“最佳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展开了。

此时的结古镇尘土飞扬,人们四处奔逃,哭喊声响成一片。至今,吴勇还清晰地记得地震发生不到十分钟,他们挖出第一处被埋群众的情景。

 

“我是玉树人”

在玉树,很多群众由于住在土砌的房屋内,大地的剧烈震动致使泥土和房梁瞬间垮塌下来把人掩埋在下面。而强烈的震动同样没有让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幸免于难。

这里是玉树州民族综合职业学校,地震后的校舍已经面目全非,宿舍楼的一角已经几乎瘫在地上。而当天这里发生的一幕幕让吴勇至今都无法忘记。

在玉树州民族综合学校救灾点上,他和官兵们趴在随时可能垮塌的废墟中,用双手刨,用铁锹挖,搬石头,抬断壁……5小时后,最终挽回了10名学生的生命。

震后的几天当中,吴勇每天都是连轴转:要么出现在抗震救灾指挥部参加军地联席会议,要么出现在救援现场组织营救被困群众,要么出现在一线协调解决源源不断前来的救援队伍的保障难题……然而,地震后天天站在他帐篷附近的战士刘仰军却很难看到他敬慕的司令员。

由于部队仅有的帐篷要供更多迫切需要的群众使用,地震后的第二天,吴勇才有了这个住的帐篷。之前那一晚,吴勇带领军分区全体官兵在零下七八摄氏度的寒夜里整整忙碌了一夜。

地震后连续几天,吴勇没顾上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水。四天加起来才睡了五六个小时,而4月15日晚上,他才吃了地震后的第一顿饭。

地震发生以来,吴勇就一直没有停歇。听他的妻子说,吴勇曾经担任团长时,面对2000多人讲话不用话筒,声音特别洪亮,而如今,这位硬朗的军人嗓子已经变得沙哑了许多。而最牵挂他的还是远在西安家里的妻子。

说到对家人的牵挂,吴勇在军分区是出了名的好丈夫和好父亲。

然而,2010年4月14日,妻子得知丈夫的消息却是通过电视新闻。地震那天,吴勇打的电话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了,但却没给家里打一个电话。而在西安家里,是焦急等待他的亲人们。

历经天崩地裂的考验,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汉子,倦容满面,但对于玉树的爱,却愈加炽热而绵长。他说:“我是玉树人,我觉得我们每一个玉树人都有责任建设好这里……”

第一时间查明上报灾区情况,第一时间协调玉树藏族自治州建立应急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全力保障军地联指运行。面对物资极度缺乏、市场各种供应完全瘫痪等实际困难,吴勇科学协调,全方位保障各级指挥部正常高效运行。面对这样一位军队的指挥员,我们不得不由衷敬佩。

 

部队来了!希望来了!

这是两年前吴勇拍下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身体结实,头发浓密。

2007年,吴勇接到赴青海省海拔最高的玉树军分区任司令员的命令。由于常年在艰苦地区带兵操劳,此时的吴勇已是满身病痛:严重的颈椎病和腰肌劳损使他不能久坐,不到50岁的人门牙已掉了4颗。来玉树两年多,吴勇瘦了10多斤,头发稀疏,心脏肥大,原来的颈椎病也更重了,犯病时肩酸手麻,头疼得几乎无法转动,但吴勇无怨无悔。

明明知道这个年纪再上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玉树任职,会对身体机能造成严重损伤,但吴勇欣然前往。明明知道面对7.1级地震席卷过的灾区,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但他依然拼劲全力。因为在他眼中,军人只有义无反顾履行使命的坚定。吴勇,一位灾区的军队指挥员,在危难之际,忠实履行了一位军人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发生地震的这一时刻将永远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对于面前这位正在组织救援的武警警官来说,更是刻骨铭心。

因为短短的一瞬间,让他记忆当中昔日跑马扬鞭、青草遍野的天堂草原,变成了如今面前的一片废墟。玉树,这个本应出现在美丽诗句中的名字,今天却让我们读到它时,心中隐隐作痛。80%的房屋倒塌、十万余人受灾,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在一瞬间成为了这名军人心中最沉痛的记忆。

在玉树7.1级大地震来临的两小时之前,一次4.6级的地震惊醒了当时还在睡梦中的石华杰,就是这一瞬即逝的震动,让异常警觉的他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石华杰回忆说:“那是1996年4月26号,在青海省共和县唐格木农场和河卡地区,当时那个地震叫唐河大地震,震级在6.9级,我当时任排长,在地震完的瞬间唐格木农场的整个房屋倒塌,百姓那种求助的目光。就那个地震经历了一次以后,在我的心里最少有半年阴影很大,始终感觉要地震了。”

正是十四年前的那场地震经历,让石华杰在2010年4月14日凌晨5时40分,第一次地震来袭的那一刻,便高度地警惕起来。

两个小时过去了,玉树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早晨,部队正常出操,学生也三五成群地走向了课堂,这里的生活与昨日并无两样,似乎石华杰的担心有些多余。可是当时间定格在7时49分的那一瞬间,这里的一切都改变了。

地震!大地震!震级7.1!震中玉树结古镇!

石华杰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又一次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石华杰表现出了异常的冷静。

3分钟的时间,支队官兵清点完毕,除了两名队员受轻伤之外,全队无一人死亡,这条信息让石华杰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因为此时此刻,在他周围视线所及的范围内,所有的建筑物均被损毁、几乎无一幸免。

大地咆哮过后,便是人们撕心裂肺的呼喊,房屋倒塌了,亲人被掩埋了,整个玉树支队周边涌来了许多求助的百姓。由于通信的暂时中断,石华杰收不到任何上级单位的指示。可是面对着百姓们期待的目光,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果断决定。

石华杰说:“报告完了之后,我迅速做了一个简短的动员,完后成立了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治组、勤务增援组,就在这个上面立即按照十人一组的编程,张三你带十个人出发,李四你带十个人出发,然后,参谋长带领50人,喊着番号出动。就这么短短的时间内,部队就可以迅速喊着番号出去,当时急得就是没有说张三李四了,指着你,你,带着十人出发,就是那种状态下出发的,整个部队出去呢,一看表才8分钟时间。”

地震后的第八分钟,支队官兵就已编成近40个救援小组,350名勇士喊着口号,奔赴临近居民重灾区。

部队来了!希望来了!响亮的口号声,在那一刻给予了多少人生的希望与勇气!在弥漫的烟尘当中,一抹跳动的橄榄绿色冲破了天空的阴霾。

仅仅8分钟,在石华杰的带领下,玉树武警支队的官兵们便出现在了灾情最严重的废墟之上。冒着十余次余震的危险,石华杰处处身先士卒,始终和全体官兵战斗在救灾一线。

抢救生命,和死神进行争夺战,平日里戒备森严的支队营区,现在也成为了受难群众的聚集地,一批批伤员被陆续安置到了这里,受伤的士兵顾不上照顾自己,以最快的速度给地方群众进行着包扎。

石华杰在地震来临之后短短的8分钟之内,便迅速组织部队展开救援,这无疑体现了他超强的领导组织能力。可是就在这段时间内,由于通信联络的不畅,最让石华杰放心不下的是7.8公里以外的玉树县看守所。

组织完部队的救援任务后,石华杰走出了营区,此时他看到了大街上震后的惨烈情景,这更让他对玉树县中队的情况产生了担心。

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可是当所有人心聚集起来的时候,那将是一股爱的洪流。有爱就会有奇迹。

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付出一切努力,不放弃一个生还希望。

没有工具,石华杰带领支队官兵就用手刨、用肩扛,连续奋战15小时,粒米未进。

有爱就会有奇迹,武警玉树支队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便转移群众1200人,解困被埋被压群众960人。这为后来全国部队集结赢得了最为宝贵的时间。

这就是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和武警玉树支队长石华杰,当危难来临那一刻,他们用中国军人的机智果敢迅速承担起一名军事指挥员的职责,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忠诚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